观看开学第一课有感
《开学第一课》的荧幕映照下,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如同文明的脉络,流淌在每一个角落。时光仿佛被镜头凝固,回溯至八千年前的炭化稻谷,那份原始而深厚的生命力让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文明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良渚玉琮的纹路中,隐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就如同我们现今的太空实验室;甲骨文的笔画,见证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与现今人工智能的代码交相辉映。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听到历史滚滚向前的声音。每一代人都在文明的年轮里刻下独特的印记,留下自己的故事。
文明的密码藏匿在每一粒稻谷中,那些沉淀在泥土里的颗粒,如同历史的记忆,被考古学家轻轻捧起。河姆渡遗址中的骨耜、良渚古城遗址中的玉琮,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文明故事。在博物馆中,青铜器、竹简的温度,都是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正如《淮南子》所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们在触摸这些文化遗产时,仿佛在触摸自己的文化之根。
精神的火种在敦煌壁画中燃烧了千年。节目中复原的敦煌《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让我们看到了文书背后盛唐的辉煌。常书鸿、樊锦诗等文化守护者的身影,如同历史中的长城,守护着文明的薪火。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坚持与努力,都是在延续文明的精神火种。正如《格言联璧》所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这种精神的力量,让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未来的答案隐藏在量子计算机的代码里。科学前辈们讲述的“九章”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科技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的迭代生长。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用科技的力量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如同节目中的“数字长城”,用3D技术复原出砖石间的岁月纹理。
我们站在文明传承的坐标轴上,既是历史的读者,也是新时代的作者。历史的笔从未停歇,它此刻正握在我们手中。从仰韶彩陶上的指纹到空间站舷窗外的星河,我们见证着文明的脉络。作为新时代的执笔人,我们应该以文化为墨,以科技为锋,在五千年的年轮上,写下属于我们的青春答案。让历史的回响激荡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为未来的文明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