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传承现状(中国传统蜡染)
蜡染是中国特有的蜡染技艺,传承千年,面临失传?大量的年轻人回到村庄守卫
随着我们走得越来越快,我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在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产,这是一笔永远无法估量的财富。,在当今社会,当一切都朝着科技发展的时候,这种财富开始动摇,因为后代已经迷失或者被遗忘。
蜡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所有传统手工艺品一样,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大多数手工艺品一样,蜡染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安顺,位于贵州,被誉为“蜡染之乡”。隐藏在安顺大山深处的石头寨,是一个名为蜡染的百年老村。蜡染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工艺,在中国苗族、布依族之间也经常盛行。
安顺的石头寨是布依族聚居的地方。据说600年前,一个叫吴的布依族来到这里发展,逐渐繁衍成一个村落。现在村里有200户人家,1000多人。寨子里绝大多数女人都会蜡染这种手艺,但大多是老人。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术。据史料记载,蜡染(又称蜡染)在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六朝时开始流行。隋朝特别喜欢这种手工艺品,出现了特殊的图案。但实际上,与蜡染相关的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的还要早。
但蜡染技术最盛行的时期是唐朝,当时的技艺已经相当成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蜡染艺术传入日本,在日本被称为蜡染。后来,蜡染艺术在宋代开始衰落,但又风靡整个南阳。
但蜡染技术并没有被埋没在中国的历史中,它后来成为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朵奇葩。贵州安顺石头寨,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辛,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得以保留。
即使在文明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白癜风网小编,石头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当你走进村庄,你会明显发现这里的独特之处。
和任何一个宣传“古朴”的古村落都不一样,虽然沿河有几个。
家客栈和饭馆,但丝毫没有掀起“商业旅游”的气息。暮色下,巷子里十分安静。年迈的布依族老人坐在门口,全神贯注的在白布上画着纹路。在她们的边上,还会放着一个陶制的炭炉,炉上摆放着一个盛有蜡汁的盒子。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轻蘸蜡汁,在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
瞧着那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即便岁月留下了诸多痕迹,但传统艺术仍旧光彩照人。在绘完图案后,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将布入锅煮掉蜡汁。
但这还不是一步,从锅里捞出蜡染的半成品后,再送河里反复荡涤,晾干后便成了布依族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他们的蜡染,非常独特,除了有蜡画和染色,还有清新自然的冰纹,这种冰纹并非人工留下,而是自然生成,使整张蜡染工艺品更是清秀淡雅,富有韵味。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的袖子上,有一条固定不变的螺旋纹,这是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传说是一位母亲,为了救重病的女儿,在山上采了一种草药回来,布依话叫“皆皆百”。后来这位母亲将草药煎成了药汤给女儿喝下,女儿的病就慢慢好了。女儿为了回报母亲,便将这种草药的造型画了下来,并点在了衣袖上,从此这种螺旋纹就成为了布依族古老服饰的一种象征。
据说,为了保护并传承这门工艺,石头寨的大多数妇女都会 蜡染,许多小姑娘们耳目渲染,在接受了时代新潮流和新文明后,依然不放弃家乡的古老艺术。据悉,她们在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蜡染技术。
许多到黄果树旅游(石头寨距离黄果树瀑布6公里)的外国游客,还专程到石头寨来欣赏布依族姑娘是怎样将白布变成漂亮的蜡染布的。他们更会买一些喜欢的蜡染布带回国,不论是收藏还是送亲友,蜡染的艺术不仅是走出了贵州大山,也迈向了国际。
但石头寨,仍旧是初始的古朴模样。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清澈见底的河流环绕着古寨,形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村美景。
这里没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身影,也有商铺嘈杂的吆喝声,几百年的老房子像是古董一般,给这座仍算得上是“与世隔绝”的村落既带来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沉淀了艺术和文明。
当布依族老人拿着绘制好的蜡染布于河畔清洗的时候,时光的轻柔顿时乍现,一种难以描述的美好从心底生出。古老的手工艺似乎散发着一种历史的清香,于河水中显示出蜡花冰纹的清秀。
虽然蜡染的文化在宋代开始衰落,但布依族的蜡染历史早在宋代就有特产蜡染布的记载。在这整座石头寨内,蜡染布的身影举目可见,或挂在屋檐下晾晒,或展现在人们的穿着上。因而,石头寨也有“蜡染之乡”的美誉。
如果想要了解布依族的蜡染文化,这里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去处。看着街巷里的老人,坚持传承古老艺术的模样,令人不禁感动。不论她们的身旁走过多少人,不论会有多少双好奇的眼睛看过来,历史只给予了外表的沧桑,内心的坚固却不曾动摇。
蜡染传统文化 蜡染工艺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