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宇事件学校要承担责任吗(胡某宇事件结论)
家长强迫孩子剪头发犯法吗 胡某宇事件带给家长什么警示
来源【大河健康报】
失踪的106天,像是上天给胡某宇离去开的一个无情玩笑。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在社交软件中写下这句留言的少年胡某宇,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月2日上午,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警方认定胡某宇系自缢身亡,其生前录音笔中的音频表达了自杀意愿。
01、录音笔中音频表达轻生意愿
2022年10月14日17时40分、23时08分胡某宇录制的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轻生意愿。
· 10月14号17时40分,胡某宇站在宿舍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犹豫未决,录音显示他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
·23时08分录音显示,胡某宇表达轻生意愿,“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白癜风网小编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当地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胡某宇生前存在失眠、认知功能障碍、进食异常等情况,并出现了情绪问题,有明显轻生意图。
02、“不想上学、压力大”并非个例
1月29日凌晨,胡某宇妈妈发出一条动态鑫宇我们在找的你真相的路上,不会停止。令人泪目。
据警方披露,胡某宇曾因“不想上学,上课走神”回家,并向妈妈表达了自己“自己压力大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而这竟成了他轻生前唯一的一次“自救”。“不想上学、压力大”并不是个例。在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李予春的诊室内,经询问发现原来是因为孩子不上学,老师和家长怎么劝也不去,就连孩子也低声说不想上学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去上学呢?
李予春介绍,从心理层面上说,孩子不想上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内向,社交技能不足。
这类孩子不会与同学交往,感觉孤独,没有认同感,在学校没有一个朋友,感觉上学没有意思,时间一长,就不愿去上学了。
二、学习困难,学不会。
这样的孩子上课老跑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感觉到一阵阵心慌、胸闷,这可能是一种焦虑状态。
三、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学习。
该类同学脑子转不动,什么也记不住,也学不会,成绩倒数,感到自卑,上学没有一点意思,不想去上学了,这可能是抑郁状态了。
在胡某宇事件后续公开的细节中,“学习困难,学不会”似乎真正成为他自杀的导火索。
03、青少年轻生前还会出现哪些异常行为?
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
言语信号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着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会拐弯抹角,比如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
行为信号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衣服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
情绪信号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
躯体信号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
04、警惕孩子成为“微笑抑郁者”
在胡某宇的妈妈看来,孩子可能只是学习困难,根本不会联想到没有心理疾病。
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也可能有很好的社交能力、甚至是能让我们开怀大笑的角色,当他们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时,家人和朋友往往会非常震惊、难以置信。这类的抑郁症患者被称为“微笑抑郁者”。微笑抑郁者的笑容像是一种防御机制,微笑不再是快乐时的自然流露,而是对内心悲伤的掩饰和否认。
他们总对自己说“你看,抑郁也没那么坏,我感觉挺好的啊,我还能笑得出来。”抑郁的情绪和感受并不会因个人的掩饰而消失,总有一天会将整个人淹没。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朋友正身处于微笑抑郁中,不要强迫他们告诉你他们的情况,这会让他们更加封闭自己,试着在他们身边,让他们觉得安全。
不必诱导他们说出他们心中的想法,而是让他们知道,当他愿意谈话的时候,你会愿意不加评判地听。当你自己无法解决时,要勇敢的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可能你担心没人愿意看到那个抑郁、悲伤的你,可能认为没人会在意,或者那是种“不好”的表现。
05、有轻生念头的孩子能否健康地长大?
有危险因素就有保护因素,保护因素可以让孩子将来减少危险,或者即使遇到了问题,也知道要去寻求帮助。
保护性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认知和人格培养。孩子容易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不做,容易绝对化。有些孩子还容易“灾难化”,认为一次考不好以后就没有好工作。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光是课本上的学习,还有阅历方面的学习。
良好的家庭关系。比如能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纳,能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社会和文化因素。比如生活习惯是否良好,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规律生活。当一个人饮食、睡眠不好,他的精神状态就容易焦虑、紧张;,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自信,改善情绪。
06、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似乎更“脆弱”了?
不只是青少年,所有人群都面临这个问题。物质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这会让期望值提得很高。
这个期望是否适合、怎样去达到目标,容易使人感到焦虑。有的人希望一下子达成,一旦做不到就全盘否定自己。孩子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压力就比较大。能不能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否跟着社会发展在提高、看待问题是否客观等,都很重要。
,物质条件丰富导致孩子获得需求时,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甚至家长轻而易举就会满足他,这让孩子的“获得感”不强。经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一个成绩,收获希望感,心理状态才会好。
来源综合大河健康报、生命时报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胡某宇事件结论 胡某宇事件给中学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