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读的新书(好书推荐最近那些值得一看的新书)

生活常识 2023-04-18 19:22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费正清写的书 【一周新书推荐】新的一周 不妨读读这9本新书

《庶出的标志》

如果你看过国产动画《大护法》,应该会对死气沉沉的“花生镇”印象深刻。那里的居民长着千篇一律的脸,缺乏自我意识,活在吉安大人制造的“神仙镇”假想中,从生到死都不由自己决定。在某种程度上,纳博科夫的小说《庶出的标志》也曾出现类似的荒诞场景。

这本小说是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之一部长篇小说,此次为中文版首发。小说背景设置在一个荒诞的警察国家中,人们信奉埃克利斯主义,追求整齐划一的埃特盟(普通人)式生活,全国上下都浑浑噩噩。这本书的主人公克鲁格是这个国家的精英知识分子,在海外享有盛名。为了让他为新任政权背书,独裁者巴图克挟持了克鲁格的小儿子,妄图以此左右克鲁格的选择。纳博科夫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克鲁格内心的温柔与折磨。

纳博科夫把小说命名为“庶出的标志”,是想借用词的本义——从盾徽右上方到左下方的对角斜纹(通常有表示私生子的含义)——暗示被折线破坏的线性轮廓、一个怪诞的邪恶世界。,作者把独裁者命名为巴图克也别有深意巴图克(Paduk),发音近似俄语的падать一词,意为“倒塌”;也近似英语的paddock一词,在莎士比亚时代意为“蛤蟆”。作者用一种曲折的隐喻讽刺了独裁者和暗黑世界,讽刺了浑浑噩噩又胡作非为的国民通性。当你亲自走进这座文字迷宫,会发现还有无数隐藏着的主题在路边发出细声细语,引导你发现一个丰富的、独特的纳博科夫。

《深入北方的小路》

理查德·弗兰纳根是当今澳大地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写出多部成功小说后,弗兰纳根于2014年凭借《深入北方的小路》将布克奖收入囊中。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他准备了12年,此书一经出版便被《卫报》誉为“大师之作”。

这本小说以弗兰纳根的父亲为原型展开,老人曾在二战期间被日军俘虏,被强迫去修建泰缅铁路。弗兰纳根将父亲的这段真实经历进行了深度加工。在小说中,多里戈·埃文斯原本是澳大利亚的医生,在二战中不幸沦为日军战俘。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治疗生病的战俘外,还要挑选规定数额的俘虏去修建泰缅铁路。这条铁路修建困难、条件艰苦,每天都有人因为殴打、饥饿、疾病而死去,被称为“死亡铁路”。白天,埃文斯想尽办法营救那些生命垂危的战友;晚上,他把漫长的时间和思念留给了自己唯一的一次爱情,始终等待着恋人的来信。

《深入北方的小路》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故事发展主要靠意识连缀,而不是情节、逻辑的推进,以此来表现人在生死边缘的极端体验。小说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度热爱。书名来自松尾芭蕉的《奥の细道》,开篇引用小林一茶的俳句“这个露水的世界/ 每颗露珠都是/ 一个挣扎的世界”,结尾则引了小林一茶的另一首俳句“今世/ 我们行走在地狱的屋顶/ 凝视繁花”。

日本文化的引入,为小说增添了禅意和诗情。它不再停留于对战争和爱情的讲述,而是扩展到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条深入北方的小路,不知不觉也深入到读者心中。

《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

提到美国黑人作家,你的脑海中可能会飞速闪现一长串名单——1993年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托尼·莫里森,2016年荣获英国布克奖的幽默讽刺型作家保罗·比第,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收入囊中的科尔森·怀特黑德……

黑人小说对美国文学史的贡献不容忽视,应有的研究却没有及时跟进。正如本书作者王家湘在前言中所回忆的那样,研究英美文学的黑人教授、作家怀德曼在黑人学生的要求下开设黑人文学课,这才开始认真阅读黑人文学作品,一跤跌进了蕴藏丰富的宝库。他感叹道,美国黑人文学“是伟大的颂歌,它开人眼界,使人觉醒,给人以极大的享受”。怀德曼的经历既反映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成就,也反映了即使在美国,它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重视,更遑论亚洲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王家湘决定自己动手,编一本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系统梳理美国黑人小说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书中涵盖了对重要的美国黑人小说家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作者从人物、情节、语言运用、创作手法去解读和欣赏作品,读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本“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索引”。,这本书还关注了小说中反映的少数族裔权利、黑人抗争史以及文化差异等文学史以外的问题,为读者了解黑人在美国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黑人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白人只有承认黑人是和自己一样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才能从种族歧视的心态中真正解放出来。”这是王家湘的研究心得。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8月11日,多个“白人至上”主义团体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 。 者与反对者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伤。这场冲突体现的种族主义情绪深深刺痛了美国的神经,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它让我们不由得思考,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与归属需求时,民族主义是唯一的抵达路径吗?

关于这个问题,加拿大政治家叶礼庭用实践在全球探寻答案。他亲自走访硝烟地带、扣问政治家的秘闻,用之一手的资料、结合历史和观点,勾勒出一幅横跨亚欧大陆多个国家的“浮世绘”——当库尔德工人党的游击队女战士瞄准敌人,魁北克的民众正举行另一次独立 ;当波黑妇女在战争死难者坟场哀悼亲人,北爱尔兰忠诚派正用鲜血写下“绝不投降”;当统一后的德国经历“兄弟复合”的阵痛期,鞑靼人正试图重新在故乡克里米亚站稳脚跟。

在考察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德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后,叶礼庭发现,冷战虽然结束,但承继一个帝国时代的,是一个新的暴力时代。它力图用恐怖制造和平,但却制造出更多的恐怖和危机。被压抑的种族民族主义卷土重来,严重挑战了力求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

相较于激进狭隘的种族民族主义,叶礼庭推崇的是“公民民族主义”,即一个民族应当包括所有认同这个民族政治信条的人,不管其人种、肤色、信念、性别、语言或种族如何划分。这种民族主义将民族视作一个平等的、权利共享的公民共同体,它将 赋予全体人民。

在这个思路下,叶礼庭如此回应开头提到的问题捍卫民族不一定意味着使用暴力;而与种族民族主义相比,公民民族主义更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腹地的构建》是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之一部获得费正清奖的学术著作。这本书延续了“加州学派”对中国经济史的关注,运用中、日、美、民间、官方等不同国家、不同层级的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1853至1937年间,华北腹地经济、生态变迁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这本书中提到的“腹地”,指的主要是河南、山东一带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叉地区,作者对这里的一个问题深感疑惑这片中原腹地为何没能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大潮走向繁荣,反而日趋衰落?随着研究的深入,彭慕兰发现,在黄河改道、运河废弃、铁路兴起的时代,曾经的腹地逐渐沦落为边缘地带。,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政策转而扶持沿海地区的发展。华北内陆又遭遇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作者指出,中国的“腹地”并非天然落后,而是与治国方略、自然灾害等息息相关。

彭慕兰这本著作成书已有几十年,但此书的主要论点依然常读常新、引人深思。这部作品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蓬勃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沿海核心地区,而与此,内陆地区则一直维持着贫穷与被“牺牲”的处境,并成为了孕育共产革命组织的土壤。

《旧视线》

说这本书之前,我们得先说说《新视线》。这是一本2002年创刊的时尚设计类杂志,曾经被亚洲出版协会评为“更佳设计杂志”,致力于成为中国新生代都市精英与创意新贵的生活美学指南。不过,这本风行一时的杂志已于去年8月停刊。

《旧视线》一书正是文泽尔多年来在《新视线》杂志上的封面专题文章合集,是对杂志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书中,有一本过气的杂志、两个落拓的青年、三种视角、四个笔名、五年时光……

如果你想知道优衣为什么酷?超人为什么飞?王者为什么荣耀?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不仅如此,书中涉及的主题还包括东西方盔甲、海报史、博物志、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童话研究、美漫超级英雄、哈雷机车、北欧设计史、邪典电影、东瀛浮世绘等等。对于庞杂的“亚文化”,文泽尔注重考据,又信手拈来,行文介于杂文和段子之间,不知不觉间,为你下次侃大山增加了不少有趣的谈资。

《吃鲜儿董克平饮馔笔记》

董克平是谁?30年前,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毕业后玩过摇滚,后来南下广州,遇到了爱情和美食。现在,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上菜》评委、搜狐吃货自媒体联盟会长。《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称他是“北大毕业生里最懂吃的人,餐饮评论界里最勤奋的人,美食圈里人缘更好的人”。

这次,在新书《吃鲜儿》中,董克平收录了近一两年来的50余篇美食随笔,共分为“吃鲜儿”、“行走的筷子”、“食里乾坤”、“有感而发”四个篇章。所谓“吃鲜儿”,就是要遵循古代先贤“不时不食”的训诫,食用当季当地的食材——清明前后镇江扬中的河豚,小暑前后江苏淮安的鳝鱼,秋冬季节内蒙古的羔羊,还有令人汗毛竖立的广东水蟑螂。只要你胆大心细,就总能在街头巷尾、犄角旮旯和新鲜美味相遇。

这本书里没有故弄玄虚的营养学知识,也没有华丽惊艳的文字,读来就像跟老朋友唠嗑儿一样亲切自然,但又干货满满。一股烟火气扑面而来,或口水直流、或感同身受、或恍然大悟、或心心相印,无论哪般滋味,都是一盘好菜。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提起月亮,一千个人眼中也许有一千个形象。从民族神话来看,月亮常被赋予人类的角色,与太阳一起,常被看做兄妹或夫妻。例如,在数千年前印度《梨具吠陀经》的经文中,就有一首诗歌赞颂月亮神(月亮竟然是男的!)和太阳女神的婚礼;从文学角度来看,诗人叶芝曾说过,“月亮是最多变的符号,不只因为它是变化的象征。”在古今中外的诗人眼中,月亮总是有着不同的面貌和风情;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月亮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靠反射太阳的光“散发”光芒。

可以说,月亮对人类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星球。熟悉,是因为我们已经观察了它几千年;陌生,是因为月球总有我们还不了解的一面。在这本书中,作者布伦纳力求探讨人与月亮的关系,讲述人类几千年来如何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和创造的。作者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的知识巧妙穿插,用文字构建起令人惊奇的场景上演着月亮与疗愈、仪式有关的神秘故事,举行着横跨几个世纪科学家谈论月球的思想盛宴,叙述着冷战时期月球影片的历史……他极少用专业的术语轰炸读者,却在信手拈来时流露出对主题的精通。

在作者看来,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月亮。为了理解前人观点中的月亮,我们必须试着摒除已知的所有月球知识(至少暂时如此)。“唯有如此,或许才更容易发现月亮在古人的神话传说中、在他们自己的故事中,以及他们试图整理历史过程的努力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遗产》

露图·莫丹的《遗产》是一本图像小说,被《卫报》评为“年度图像小说中的极品”。在这本书中,莫丹用干净的线条勾勒出爱、谎言与历史,并将精美的画面、多维度的故事以及作者的才智融汇在一起。

《遗产》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以色列女孩米卡·西格尔和她古怪脾气的奶奶一起重游华沙的故事,目的是帮助祖母收回她家人于1940年被抢占的房产。一路走来,两代人的冲突不断升级,奶奶的举止也愈发古怪,米卡开始质疑奶奶回到华沙的真正目的。

这本图像小说的主题与“二战”有关,但没有直接表现“二战”的杀戮和残酷。作者用一种更柔软的方式回溯了这段历史,将历史与现在、祖辈与孙辈,亲情与猜忌完美地融合在故事之中。更为难得的是,莫丹用直观的图像表现了极为复杂的情感纠葛,图像的背后是角色复杂的内心。通过这些巧妙编织的故事,莫丹温柔却有力地告诉读者历史可以塑造我们,却无法毁灭我们。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好书推荐最近那些值得一看的新书 2019更好看的新书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