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胜负的原因和影响(赤壁之战是怎么分出胜负的)
官渡之战的意义及影响 探讨赤壁之战中作战双方的战略、胜负原因以及重大意义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大败曹操的一场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著名的一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
赤壁之战
当时群雄割据,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各大集团都想扩张自己的势力,以争取统一全国,而已经统一北方,手握几十万军队的曹操,是最有希望达成这个目标的。
事与愿违,这场战役以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而结束,自此呈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直到公元280年西晋平吴时方才得以统一。
三国时期三大集团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与三国鼎立的局面息息相关,才会受到人们如此多的关注,历代史学家对这场大战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由于人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和理解的差异,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也是略有不同。
笔者对赤壁之战作战双方的战略、胜负原因和重大意义做一些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点。
魏、蜀、吴三国的战略方针
赤壁之战,各大势力,都有自己的策略方针。
东汉末年
东汉后期,因皇权衰微,豪强世族势力不断壮大,国内出现了分裂割据、军阀混战的纷争局面。
曹操先后击败了北方的陶谦和吕布等小型集团,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袁谭、三郡的乌桓,迫使辽东的公孙康投降,这才让北边的局势稳定下来,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好了铺垫。
公元194年至198年,曹操三次攻打徐州,并先后败陶谦、灭吕布、破刘备彻底掌握徐州。
官渡之战
之后在“官渡之战”中败袁绍,“南皮之战”消灭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三郡乌桓大获全胜,之后又威逼辽东公孙抗投诚,这时候北方基本上统一,也为南下打下了一定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之时,这时的孙权继承父兄之位,在江东有吴、会稽等六郡,欲一统南方,并积极进攻荆州夏口,“破其舟军”,斩刘表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向长江北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
曹操攻打荆州夏口
而刘备这时最为狼狈,在曹操的逼迫下,于建安六年逃到荆州,寄居在刘表篱下,在樊城驻军,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就这样,孙权和刘备就成为了对曹操有威胁的两大集团,也是曹操在南方发展的更大阻碍。
曹操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南下,于建安十三年秋天七月,带领十五六万兵马,由邺城向荆州进发。曹军于九月抵达新野,刚继位的刘琮不战而降(刘表八月病逝,由次子刘琮继位)。
刘备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便向南方撤退,并从荆州收编了十余万大军,粮食辎重几千辆,从当阳出发,另派关羽率水军由水路出发,准备在江陵汇合。
刘备剧照
曹操听说刘备准备退至江陵,便放下了辎重,轻军赶往襄阳,到襄阳之后率领五千精兵,日夜兼程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大军。
当时刘备大军虽然众多,但披甲者甚少,再加上仓促迎战,迅速被曹军击溃。
曹军获取大量的粮草辎重,刘备迫不得已只能放弃撤退江陵的决策,只带着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数十名骑兵落荒而逃,曹军很快攻占了江陵。
曹操剧照
曹操打乱了刘备和关羽在江陵会合的计策,夺取江陵,这是一场巨大的战略胜利,因为江陵是荆州的水军要塞,储存着大量的军需,是长江以北的重要要津,也是顺江东下游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追杀刘备和江陵的策略是对的。孙权得知曹军南下,便派鲁肃去找败逃的刘备与其结盟。
刘备在长坂战败后,带着关羽率领的一万兵马,逃到了樊口,再加上江夏刘琦的一万兵马,一共两万余人,很难抵挡曹军,诸葛亮认为只有和孙权联手,才能与曹一战,刘备深以为是。
刘备与孙权剧照
诸葛亮受令跟随鲁肃前往柴桑,与孙权相会,孙刘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抗曹军。这时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上面写着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把这封信摆在了众人面前。张昭等为曹操的强大所震慑,提出了投降的提议,鲁肃和周瑜都是知己知彼,对自己的胜算很大,说服孙权与刘抗曹,不必担忧。
于是孙权下令,并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的军队一起迎战曹操大军。
周瑜剧照
孙、刘联手抗曹之策,向来无人反对。唯独裴松之认为
“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有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
裴松之的这番话,虽然是站在天下大一统的立场上,赞同张昭的建议,看似可行。
不过,脱离当时的兵家纷争和孙权也可争取统一的实际,而空泛议论,终不免是书生之见。
就在孙刘两人联手,准备抗曹的时候,身在江陵曹操又有了新的部署
一方面,进一步拉拢荆州投顺的上流人物,赐爵许官加以利用,安抚百姓使之安定,以维护新的统治区域。
刘璋剧照
并派出刘巴过江,“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并与益州刘璋振威将军、刘瑁平寇将军,以避免各诸侯势力的枝节横生。
而另一方面,则是调动军队以“顺江东下”的方式,乘胜追击刘备大军,目标直指孙权。
在曹操决定向东进军的时候,贾诩提出了安民休军的建议,认为“不劳众”就可以“江东稽服”,曹操则没有采取他的建议。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陈寿认为曹操不听贾诩提议,决定“顺江东下”的策略是错误的。
贾诩剧照
但裴松之认为,在当时由于韩遂、马超等人对关右军构成了威胁,孙权和刘备必然会争夺荆州,曹操不可能在江陵坐镇南下,只能趁势而上,而赤壁之战失败则另有原因,与顺江东下没有任何关系,,说曹操决定顺江东下并不是“失算”,贾诩的建议“未合当时之宜”。
陈寿的想法被彻底否认了。可以说裴松之的话,比陈寿之的建议更有说服力。
曹军顺江而下,兵分水陆行军。水路自然是顺河而下,陆地上有东下军队吗?一些赤壁上的一些地图,只是描绘了曹军水路的东行,并没有陆地上的行军路线。
赤壁之战地图
依笔者看来,曹军东下有一队陆地部队,是因为“顺江东下”,不但可以理解为乘流而下,也可以理解为沿江而下。
曹操为了东进,肯定要将大部分兵力包括步骑兵在内,调往战场,一部分步骑兵可以坐船,大部分的士兵和物资都要从陆地推进。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手下的将领乐进、徐晃、文聘、满宠等将领,都曾追击关羽到汉津,吴人还说,曹军沿江向东,“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赤壁之役时,有不少曹军在江之北岸的乌林地区,有可能是从当阳、江陵等地,经江北陆路而来。
曹操败走华容道
所以,在战败之后,他们便从华容道逃到了江陵。孙、刘联军,亦是“水陆兼备,直逼南郡”。
曹操兵分两路,以江上水军为先锋,以北岸步骑兵为接应的战略方针,可谓是缜密之极。
后人对曹操的战法和军事部署有所议论。有人说,曹操南征一开始不战大胜,于是有了骄傲之心,所以才会大意,在 上露出了破绽。
有人说曹操犯了“策略上的失误”。却并未详细解释。
但也有人说,曹操自幼就警觉,赤壁之役时,他的政治和军事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不可能一点防备都没有,“他不会在强渡长江的号角声中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权”,也没有说出曹操的用兵之道。
赤壁之战
笔者认为,赤壁之战前后,曹操的兵力布置,既没有“可败的漏洞”,也没有“战术上的失误”,反而有一种“节奏”。
不是说他在华容道被打退之后,就料到刘备会发动火攻,而是提前布下了一条水陆相辅相成的 ,之后,他又在江陵、当阳、襄阳一带布防,这才向北返回。
,笔者认为裴松之所说的“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孙、刘两军之所以能取胜,固然是因为他们联手抗击曹的策略得当,但曹军的败亡,却非战术失误所致。
孙权剧照
赤壁之战双方胜负原因
赤壁之战,孙、刘两国联军大获全胜,曹军大败,有几项具体原因。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军水师在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退次江北”。
周瑜率兵,借黄盖诈降之计策,乘着东南的狂风,向曹操的水军发起了一场火攻,“烧毁了北面的船只,吞没了岸边的营地”。曹军“淹死了不少人马”。
黄盖剧照
周瑜率领轻骑兵,紧随其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北军大坏”。曹操的船只被烧毁,水军大败,造成了地面部队的混乱,于是下令“引军从华容道”向南郡撤退。
之后因处于沼泽地带,人马败后,乱成一团,“死者甚众”。孙、刘两军“水陆兼程,直逼南郡。”“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曹操将曹仁、徐晃、乐进三人留下,分别镇守江陵和襄阳等地,然后自己率兵北上。
曹操十几万大军,被孙、刘两国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过半,这是曹操从军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战,也是孙、刘两家的一场大胜。
赤壁曹操战败
为什么曹操大军会败而孙、刘联军会胜?当事者的争辩和后人的讨论,各不相同。这里笔者就赤壁之战的几个论点,浅谈一些看法。
1.关于曹军“疾疫”的讨论
曹操于战后遗孙权书中提到“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意味着,曹操并没有承认自己的战败,反而强调了自己“值有疾病”,他本人“烧船”,自动“退”走的。
裴松之深以为然,曹操在赤壁之败中,“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对这一点,有人半信半疑,认为“很难判断”。
裴松之
虽然也有人承认赤壁之战是曹操战败的,但却特意提到了“值有疾病”。,《江表传》中记载曹操在战争结束后遗孙权书的前后文,很值得注意,前文云
“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文云“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由此可以看出,《江表传》的作者,早就认定周瑜“声威远著”是因为“破魏军”,曹操留下孙权书信,是对周瑜“疑谮”的一种手段。
所以,有些学者说“在赤壁之战时曹军的确有瘟疫,而“烧船自退”,则是曹操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
曹操剧照
曹操军队中有瘟疫,我们应注意到,瘟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志》各篇中的记载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魏志?蒋济传》中记载的“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这句话,似乎是在征荆州的时候开始的。
《武帝纪》中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这句话,疾疫是在之一次大战之后发生的。
《郭嘉传》中记载“后太祖出征荆州还,于巴丘有瘟疫。”这是曹操返回巴丘的时候,发生的瘟疫。
郭嘉剧照
陈寿的《魏志》,大多是根据曹氏所说的魏国历史来撰写的,他自己也多偏向魏讳,而且他所写的瘟疫之事,都是在赤壁之战后才开始的,可见瘟疫并不是发生在交战的时候。
《吴志?周瑜传》中记载了两支军队“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这是从赤壁之战初开始的。
《吴主传》中说“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这指的不是发生于战争初期。
笔者认为《周瑜传》中记载的孙权之事,很有可能是受到曹操遗孙权书的影响。
《蜀志?刘二收传》中记载“会曹公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
《先主传》中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齐出,直逼南郡,时有瘟疫,北军死伤惨重”,这两条极有可能是在初战之后爆发的。
三国志书籍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的情况,并不能确定瘟疫是在战争初期开始的,而很可能是发生在初战之后。
假如按常理推测,曹军东行时,按理说不会有瘟疫,但若早有瘟疫,曹操也不会向东进发。
曹操往东而来的水军,大部分都是荆州的军队,他们没有“不服水土”之说,也没有瘟疫的可能。
曹军陆地部队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因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再加上饥肠辘辘,所以才会爆发瘟疫。
还有,疾病的严重程度?《三国志》各篇中记载的情况不一,有记载“大疫”的、有记载“疾疫”的、也有记载“饥疫”等。
曹操大军
笔者认为,虽然有瘟疫,却不是“大疫”,曹军虽然溃败,但还能坚持在江陵和其他地方布置防御,又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合肥之战等。
,在笔者看来,曹军是北路的军队遭遇了一场较轻的瘟疫。
至于《后汉纪》和《后汉书》中记载,并没有提到曹军在赤壁之战中的瘟疫,只认为曹军偶尔染上了一种瘟疫,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不是简略和疏忽之意。
《资治通鉴》记载赤壁之战,着重提到了曹军的“已有疾疫”,至于赤壁交战之初,完全是因为《吴志·周瑜传》的缘故。
2.关于曹军“骄伐”的讨论
张松剧照
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记载,曹操定荆州,将刘备赶走,张松在曹操面前说“曹公方自矜伐,不存录松。松归,乃劝璋自绝”。
习凿齿还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昔齐桓公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释,把此事抄录下来,并没有作任何注释,可能是为了“以备异闻”。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对习凿齿之言深信不疑,并将其收入《通鉴》,从而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世在讨论赤壁之战时,“操之兵众,众则骄”,说曹军之所以被称为“骄兵”,是因为习凿齿在《通鉴》中对此的论述。
,习凿齿所说的话却有问题。曹操不用张松就是“骄伐”?曹操“暂自骄伐”就导致“三国鼎立”?
《益部耆旧杂记》中记载,张松“放荡不治节操”,刘璋派他到曹操,“曹公不甚礼,公主簿杨修深器之,白公辟松,公不纳”。
此处仅提及曹操对张松的“不甚礼”,而没有说曹操的傲慢。
曹操剧照
《蜀志·刘二牧传》中记载了刘璋屡次派使者去见曹操,受到重赏,于是又派张松去见曹操。曹操正在驱走刘备之时,“不复存录松”,张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可见张松“疵毁”、刘璋“自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利,而非骄傲自满,更不能以此说曹操“骄伐”。
《通鉴》中的记载,与《汉晋春秋》相比,多了一个“怨”字,这是张松对曹操的怨恨,但却没有说赤壁之战之后,张松因为仇恨而诋毁曹操,甚至还提出了习凿齿之论,这就有些不妥了。
曹操之所以会中黄盖的诡计,是不是因为他不战而取荆州,“滋长了骄慢心”而“自大轻敌,相信吴将黄盖的诈降”呢,恐怕也不能作如此推断。
黄盖诈降
根据《江表传》记载,黄盖把诈降书交于曹操,“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受爵赏,超于前后也。’”
由此可见,曹操并未因为自己的胜利而“骄慢”,从而失去了最基本的警惕。,笔者认为“骄伐”说法不能成立的。
3.关于双方兵力多少强弱的讨论
孙、刘两国军队在赤壁之战中,投入了五万左右的兵力,孙权的三万,刘备的军队一万,刘琦的军队一万。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一点。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投入了多少兵马,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曹操在孙权的书信中说,“今有八十万水师。”曹操这是在自吹自擂,让人无法置信。
周瑜剧照
周瑜说“以实校之”,曹军南征的兵马只有十五六万,收复刘表的部下最多也就七八万。周瑜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陈寿在书中写道,曹操的“船队有数十万步兵”,并没有准确的数字。《通鉴》在曹操遗孙权书之后,还记载了周瑜的估计,想来是相信周瑜的“实校”。
曹军的兵力,和孙、刘的军队相比的确有多少之分。不但曹操夸赞曹兵多,张昭等也知敌我“众寡”,连周瑜和诸葛亮也都认可了曹兵的人数,但却强调了他们的软肋。
现代学者曾提及此问题,虽然具体数目有出入,但普遍认为曹军众多,而孙刘联军少的事实。
赤壁之战曹军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曹操因行军时间仓促,在长坂打败刘备后,率五千骑兵一路向南,直抵江陵,又乘船东行,在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曹军较少,刘联军较多,曹军败于赤壁之役,是以寡敌众?
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古代史料记载中,曹军数量多,孙和刘的军队数量少,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现象,不能忽视。
而曹军则是由江陵顺江东下抵达赤壁参战,在时间上并不算太紧。
根据史料记载,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南下赤壁之役的年代为秋七月,从邺城出发,九月到新野,刘琮降兵,曹军五千轻骑兵,南下追刘备,十二月赤壁之役。第二年的春天,曹军又到了谯城。
曹兵行军
由此推算,从邺到新野五百公里,七月出发九月到达,行军两个月,从新野到江陵,两百多公里,按照曹军的轻骑,一天一夜就走了三百多里,长坂一战很顺利,不会耽搁太久,后面的队伍虽然缓慢,但却没有什么战事,一路畅通无阻,预计最晚在十月底抵达江陵,从江陵到赤壁一百五十公里,顺流而下,只需几天,而陆上行军,最多一个月,赤壁之战发生于十二月,所以,曹军的时间并不紧张。
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时,曹军大队人马已攻入赤壁和乌林区。
不过,要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只有五千人是不太可能的,而曹军二十多万大军,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
曹军占据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要派将兵镇守,而且人数少了还不行,最起码要分出数万人来。
曹操大军
笔者估摸着,曹军东下的总兵力,应该在二十万左右。
应当注意的是,曹军水军的人数可能比孙、刘两军的水兵要少得多。
所谓“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荆州“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这绝对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荆州原本有十万大军,投降曹操的约有七八万,怎么会有“水军十万”?
孙权“有十万大军”,一时间凑不出“精兵五万”,只能“选三万人”,让周瑜出战,荆州本来就有十万大军,不算刘琦的一万多人,他的水军绝对不会超过三万。
而且赤壁之战的前几年里,荆州江夏知府黄祖率领的水师在孙权手下屡次失利,可见荆州水军的实力还不如孙权。
孙权剧照
赤壁交战时。荆州水军既有黄祖败亡之失,又有刘琦万人离去。
再加上孙权的水军实力大增,再加上刘备和刘琦的军队,孙权的水军绝对要比曹操的荆州水军更强。
至于曹军“舍鞍马,仗舟揖”,将一部分骑兵编入了水军之中,这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所以暂时不能算在水军之中。
所以,在笔者看来,赤壁之战,按照双方的兵力来看,曹军众多,孙刘军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水军之中,要是按水军实力和作战经验来说,曹军少,孙刘联军多,这是很有可能的。
火烧赤壁
4.关于曹军“四患”和“不习水性”的讨论
周瑜在战前分析曹方时说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冒行之。”
周瑜所说的曹军“四患”,并非没有原因,“四患”是指战争的不利因素,与战事的胜利也有一定的联系。
曹操虽有一些隐患,但还不算太大,孙权内部也有一些分歧,比如有不同的派系和山越等不利因素。
不能说曹操有后顾之忧,孙权的后方就相安无事。后方的问题双方皆有,不不是曹操一方存在问题。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在剖析曹军弱点的时候,曾经说过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此与周瑜“舍鞍马,仗舟揖,??本非中国所长”之见略同。
曹军本是骑马高手,在北方的战争中,最擅长的就是轻骑突袭取胜,这一次,他率领五千骑兵在长坂大获全胜,然后迅速攻占了江陵。
但他若顺江而下,与孙、刘两国联军共长江之险,势必要在江边开战,这就需要水军,曹操所获之荆州水军数量不足,原本的骑兵优势便无法充分发挥,若将这支骑兵改成了水军,完全是舍长就短,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周瑜对曹方的“四患”作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告诉孙权“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与孙权剧照
这倒不是胡说八道,孙权麾下的水军精锐,周瑜更是有统领水军作战的经验,加上之前打败黄祖俘获的水军“精兵三万人”,又有刘备和刘琦的军队相助,与“不习水战”的曹军交手,必胜无疑。
所以,周瑜曾经说过
“今使北上己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舟揖间乎?”
,可以说,赤壁战役的胜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曹军的水兵弱于孙刘联军的水军。
5.关于曹操降幅军民“逼兵势,非心服”和“狐疑之众”的讨论
诸葛亮曾经说过“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周瑜也说,曹操收了刘表,“尚怀狐疑”。两人的想法差不多。
刘表剧照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归降,乃是情势所迫,荆州归降也非自愿。
刘备在荆州自建安六年至十三年间,收买人心,招兵买马,取得了一些成效,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人也都投靠了他。当他们向南撤退的时候,“荆楚之士,从之如云”,军队一时间矿大到了十多万。
这表明,荆州的百姓和军队中,有不少人都对刘备抱有好感。
而在长坂曹胜刘败一战中,被曹操俘虏的百姓和士兵,不会甘心。江陵的水军,也是一样。
,说这种归降的荆州军民“逼兵势,非心服”,那是一种量势度情的看法,是值得信任的。
曹操从江陵东进,以荆州投降的水军为骨干,与孙、刘两家的军队交战,问题更大。
荆州水军
荆州水军,除了与刘琦的军队是老乡,交战起来,难以下杀手,而且之前屡次被孙军击败,如今实力稍逊,心中更是惶恐不安。
,说荆州水军是“狐疑之众”,又是识势知情之见,很对。
王船山在讨论赤壁之战时,说瑜之必胜,操之必败有三个原因,其中第三条说的更好,
“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
王船山画像
这是在诸葛亮和周瑜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下来的著名论断。
孙、刘两家并不像荆州的水军那样,他们可以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
与曹操的水军相比,孙、刘两军的军心明显有“同仇敌汽”和“尚怀狐疑”之分,两军交战,胜负已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可以说,“人心之向背与士气之高低”,是决定赤壁之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总而言之,曹军人数虽多,但一开战,便落入下风,溃不成军,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水军的实力太弱,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军士狐疑。
相比之下,孙、刘两军的人数虽少,却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这是因为他们水军实力强劲,军心一致。
张昭剧照
张昭等人在开战之前,只是看出了敌我共渡长江之险,实力差距悬殊的表面,所以才会畏惧,要求投降。
周瑜和诸葛亮通过观察,发现了曹操的水军实力较弱、士气不稳等致命弱点,以及联军在水面上的兵力更强、士气更足等几个方面的优势,所以他们有“破操军必矣”,“保为将军破之”的信心。
战争的结果表明,诸葛亮等人知此知彼,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赤壁之战的重大意义
有一种说法赤壁之战是三国分裂的原因。
言下之意,赤壁之战,曹军若胜,则天下大一统,因曹军战败,退兵北方,孙权得以占据江南,刘备则向蜀进发,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
事实上,这并不是因赤壁之战导致的分裂,恰恰是由于分裂产生了赤壁之战,假如没有各个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不会发生赤壁之战。
就赤壁之役对统一的关系来看,这是一种必要的步骤,有利于统一,不是延缓,反而是促进了统一。
在这以前,封建军阀割据的局面非常严峻,曹操官渡之战,打败三郡乌桓,一统北方,随后南下,迫使刘琮归降,令取襄阳一带,发展大一统。
但当时他还不具备一统南方的条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军,自然不可能打败南方的军队,这也是他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赤壁之战之后,他决定“作轻舟,治水军”。
造一艘船,建立一支水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战胜南方的反叛势力,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他一生都没能一统南方,但曹操所经历的经验教训却是有用的,有历史影响的。
隋文帝画像
几百年后,隋文帝一统北方后,养精蓄锐,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有了能渡江战胜南方陈国的实力,这才让他取得一统南方的胜利。
孙、刘联军在赤壁之役中大获全胜,并没有破坏统一,而对统一也有促进作用。孙权和刘备都希望一统天下,仅靠南方势力就很难实现一统全国的目的。
但孙权在江东的势力越来越大,向西向南扩张,刘备在荆州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西南,与其他部族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一个大的区域内进行统一,为国家的进一步统一做好准备。
加入从短时间或几百年的时间来看,赤壁之战,南北之争,三国鼎立,几乎都是分裂的原因和祸根。
三国鼎立
从长期的角度,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赤壁之战、南北对立或三国鼎立,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统一。
我们历史上的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一再发生,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螺旋上升,这是民族统一的历史的辩证发展历程。
赤壁一战,代表着北方短时间无法统一南方,而南方却可以抵御北方的军队,这并不是因为北方的水军实力强弱,也不是因为南北民心不一的关系,而是因为实力人心的背后,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有关。
自秦汉起,统一天下的中心在关中和洛阳一带,黄河和北方的经济,要比长江、江南等地更加发达,所以,谁能掌控黄河和北方,谁就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但自秦汉以后,黄河和北部的战事频繁,动荡不安,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秦汉后期的战事
长江和南方,由于没有太多的战争和动荡,所以社会比较稳定,再加上北方的动荡,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了南方,这使得南方的劳动力、科技、教育、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赤壁之战后,南方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虽然比北方稍逊一筹,但也有明显的南北经济对抗的形势,这也是曹操无法在短时间内统一南方的原因。
孙权执掌南方,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从这一点上来说,赤壁之战就是南北双方之间对抗的结果。
,南北对峙或三国鼎立中的南方政权如吴、蜀等国,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和推动了南部地区经济。
从汉到隋朝,这几百年来,由于北方长期动荡、社会动荡、经济混乱,南朝政权的存在,既能对抗北方的力量,又能保持南方社会的稳定,又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不无关系。
刘备剧照
,孙、刘两家在赤壁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有一种说法三国鼎立与社会、经济没有关系,而是长江之险保护了孙吴的安全,山岳崇峻屏障着西蜀,地理形势为主要因素。
虽然地理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不可否认,但这么说,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会发生对立,有时候会统一。
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占领江陵,与孙、刘联国共同面临长江之危,而且居上临下,尚未统一南方,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并没有体现出来。
南北经济对峙的局面,既是赤壁战役双方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分裂的物质基础。
唐宋时期
就未来的唐宋统一来看,除了依靠北方的经济外,还必须通过开通运河等手段,借助南方的经济,才能使帝国统一有物质上的保证。
,笔者认为,在古代,地理环境对历史有很大的影响,但相对于社会经济来说,它的作用要小得多。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纪》
《资治通鉴》
《汉晋春秋》
《通鉴》
赤壁之战是怎么分出胜负的 在决定天下胜负的赤壁之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