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图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心理学)

生活常识 2023-04-18 20:13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会不会稍嫌狼狈什么意思 心理学分析7个处理人际关系的实用小技巧

文 | 张真Derek

来源 | 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

-

友情和爱情都是很微妙的存在,而它们之所以微妙,就是因为每一段开始,都悄无声息,每一层延续,都百般微妙。

如果你去问那些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死党和已婚人士“你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又走到了现在哒?”

你听到的回答可能都是这样的

“我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啊?嗯…… 从大一那天你加我微信开始?不对,是我先认识了你的朋友,然后他介绍我俩认识的吧?”

“我也不知道我们之间是怎么开始的…… 可能是很多地方觉得我俩很像、很投缘吧~”

诶?这样的回答,似乎对没朋友没对象的人,没什么帮助啊……

精选君知道,很多人接触心理学,都是为了爱和友情。缺乏的想拥有,拥有的想巩固,稳固的想长久。

这个话题真的很大,不过精选君决定为了你努力一回!今天白癜风网小编的0时差,网罗7组和“提升好感度”“拉近亲密度”有关的心理实验和观察。

我们由浅入深,从两人刚刚开始搭讪、到友情的发展、再到深层次的交流和情谊的升华,虽难做到全面,但愿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发。

01 想和ta交朋友?不妨先从ta的朋友下手

假设微信多出了这样一项功能在某人申请加你好友时,系统会显示

“此人和你的11位微信联系人是共同好友”

是不是瞬间觉得对这个陌生人的可信度和好感度都噌噌噌在上升呢?会不会甚至有一种“哇好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是谁”的冲动?

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学家表示“深有同感!”

他们对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脸书用户(Facebook)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当系统显示的共同好友数是“0”的时候,好友请求的通过率只有20%;当好友数上升到“11”的时候,加好友的成功率提高到了80%。这是提高了几倍啊?![1 - 对应文末心理研究和科学文献的序号,下同]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想象一下,若是你的一帮朋友把他们的一位老相识介绍给你,有那么多共同的朋友在场,眼前的“陌生人”对你而言想必也瞬间会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吧。

所以,你是否想要靠近某某某却无从下手呢?先去找找ta的好朋友,试试先从和他们套近乎开始?

02 变色龙效应ta怎么做,你就怎么模仿

嗯嗯嗯,变色龙,多么美妙的生物,但这三个字用来形容人的时候,往往是一种老奸巨猾的反面形象……

可事实是面对身边的一条条“变色龙”,我们都难免心生好感呢。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的心理研究者设计了这样一场社交实验。研究者们请来了78个实验参与者,并为每个人安排了一位搭档,要求两人组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其实这个所谓的“搭档”只是个假扮成另一位实验参与者的研究人员,所谓的“任务”也只是为了给他们两人提供交流机会的一个幌子而已。

这个“假搭档”的任务是模仿那位真正的实验参与者。

模仿啥?先从模仿对方讲的话开始(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理实验复读机?)、然后是对方的神态、动作、体态…… 是模仿程度越来越高,直到这位“假搭档”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满分“变色龙”为止。

亮点来了任务结束后,实验参与者需要填写一张问卷调查,其中有几题问的是他们对今天白癜风网小编那位“假搭档”的好感度。

结局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模仿度越是高的假搭档,越受欢迎。[2]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而这里的“变色龙”,完全不带负面的贬义色彩哦~

03 适当进行一些“肢体接触”

精选君的身边就有一些朋友,特别喜欢时不时地跟我来一些“肢体接触”。

嗯…… 真的就是很小的接触啦,比如

一边说“我最喜欢的咖啡是拿铁,你也是吧”,一边弯起手臂轻轻碰一下我的手肘;

一边说“周末我们一起出去露营,搭帐篷的事情就交给你啦”,一边用手指敲敲我的肩膀;

还有那种一边打游戏一边搂着肩膀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肢体接触”拉近的不仅是两人的身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而且对还不认识彼此的陌生人都同样有效!

举个栗子来自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心理学家在美国的几家餐厅里观察过怎样的服务员能收到更多小费?

(如果你问我吃饭干吗还要付小费,在这里精选君小小解释一下在美国,餐厅服务生的固定工资是很低的,他们的生活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要靠客人给的小费。小费的多少和客人本身的贫富程度、食物的可口程度有关,但更取决于服务生和客人之间彼此营造的亲和力和好感度。)

观察表明那些和客人有轻微身体接触的服务员(比如在收银、找零时轻轻碰一下客人的肩膀),他们收到的小费金额比那些和客人毫无身体接触的同事,高出一大截![3]

04 尽情地赞美ta!呃…… 不对,也不能太尽情了

如果说批评声必然逆耳,那赞美声音就一定悦耳吗?心理学家告诉你也不尽然。

还记得刚才精选君才提到的那些“假扮搭档”的研究人员吗?嘿嘿,其实心理学研究班子里的戏精还真不少呢。

这里要介绍的另一组“心理学实力派演员”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演出剧本是这样的

有80位大学生被请到了实验室,依然是每两人分为一组完成任务的这种设定。任务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一个“窃听”的机会

“其实刚才和你搭档的那位同学有在背后悄悄说了一些关于你的评价哦,但都被我们录下来啦,现在放给你听~”

(机智如你,一定猜到了这里的“搭档”只是个配合出演的研究人员,而那些所谓的“评价”也就是此人照念的剧本台词而已。)

研究人员设计了4类评价

A. 完完全全褒义的赞美

B. 完完全全贬义的批评

C. 先表扬再批评的渐变

D. 先批评再表扬的渐变

在听完“搭档”对自己的评价之后,那些真正的实验参与者填写了问卷“你对你搭档的好感度是多少?”

先别急着往下看答案!上面的ABCD四组实验参与者,你认为哪一组人对自己的搭档好感度更高呢?

………………

答案是C组实验参与者对搭档的好感度更高。[4]

看来,和某人刚刚认识之后的确先需要说些赞美的好话来暖场,但好话一直说下去也不见得是个长远之计,在两人熟悉对方之后,适当地给予对方一些逆耳忠言,也是必要之举。

05 偶尔向对方展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表扬也好,批评也好,上面提到的都是我们给予别人的评价,现在我们来讲讲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来,精选君请你想象这样的画面 —— 此时此刻的你,正在观察三位奋期末考试中的考生,而且之后你还拿到了他们的考试成绩

第1位考生考试过程中喝了口水,结果打翻了水瓶,虽然考场上稍显狼狈,但拿了90这样的高分。

第2位考生也打翻了水(呃…… 难道这也传染?),不过ta的考试成绩只有63分,差点就不及格了。

第3位考生整个考试过程都很顺利,也拿到了90分的优秀成绩。

你又机智了“精选君,其实这也是个心理实验对吧?”

是的是的!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就是这个实验的设计者,他这个时候会问你

“如果让你在这3位考生中选择一位来当自己的学习伙伴,你更愿意选择谁呢?”(这题其实测量的也是你对这三个考生的好感度)

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1位考生 —— 那个既有实力、又偶尔会暴露自己的缺点、遭遇不幸的境地、关键时刻可以由你来帮助他、而不是在合作关系中永远是他来帮你、由他来出风头的人。[5]

回到这个交友技巧开头的主题这个实验对我们的启示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在切切实实把事情做好、也努力提升自己综合实力的,偶尔向自己的合作伙伴、同学或是朋友,展现自己的弱点、缺陷、或是一些“不幸”的遭遇。

这样的你在别人眼里,不仅是个靠谱的、有能力的人,更是个他们也能被你需要、关键时刻可以让他们来帮助你、彼此互相依赖的人。

这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事业合作,都会更长久、更稳固。

06 放大并强调你和ta之间的共同点

我们这里讲的共同点,可不是“我们都喜欢酸甜口味的食物”“我们都爱穿深颜色的衣服”“枪战片我俩都不爱看”这样表面的兴趣爱好,而是在伦理道德、法律公平、社会现象解读等层面上彼此频率一致的共鸣。

心理学家Theodore Newcomb开展过这样一场实验

他把一些互不相识的人邀请到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一间宿舍里,就请他们一起住一段时间(艾玛这样的实验也有人愿意去?难道是为了…… 房租水电全免?)

Theodore分析并记录了所有实验参与者对一些敏感并且颇具争议的社会话题的看法和态度(比如“你是否支持男女平等”“你会投票给哪个政党”“你认为孕妇是否有权提早知道胎儿性别、是否可以自主选择堕胎”)。

实验结束后,Theodore让每位参与者对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结果你肯定想到了那些在以上议题上彼此一致的人,对对方的好感度打分都是很高的。[6][7]

这一点教给我们的是长久的友谊,光把话匣子打开是不够的,更要往你们彼此共享的这个话匣子里填满彼此都听得进、消化得了的内容。

花点时间,找到你和ta之间的共同见解和价值观,并且在你们平时的交流和互动中,想办法强调、放大这些共同点,会让你们的友谊更上层楼。

07 自我坦露、也渐渐挖掘对方的一些“小秘密”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想必你也一样。而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你的秘密,是因为被其他人知道后会为对方和你自己,都带来一些伤害。于是你选择隐藏,于是这个秘密,成了你的负担。

每一个秘密,都是一个负担,也都藏着一份倾诉的需要。

心理学家告诉你当你遇到那个正确的倾诉对象,把你的秘密说出来,揭露你真正的自我,不仅会让你如释重负,更会增进你们的感情。从此,你的这份负担,有了一个可靠的分担。

来自美国Stony Brook大学的心理学家Arthur Aron找来了一群大学生,让他们两两配对分组。这次他们要完成的是真正的任务,而且搭档两人也都是真正的实验参与者。

研究人员准备了两份问题列表、随机分配给不同组的学生。学生们需要按照这份列表上的问题向自己的搭档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

之一份问题列表上都是一些轻松的小问题“今天白癜风网小编天气如何?”“你最近学习任务重吗?”“你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

第二份问题列表就犀利啦!不仅深入、而且私人,每个问题似乎都是用来探知对方小秘密的

“你有女朋友了吗?”

“你们最近有吵架吗?”

“你和你父母上次发生家庭不合是什么时候?你们现在家庭关系修复了吗?”

的确,提问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这样私人的问题提出之后,对方是否给出了真实的回答。

但神奇的是拿到第二份问题列表的人,彼此对对方的好感度和亲密度,都大大高于那些拿到了之一份问题列表的人。[8]

想想也是,友情也好,爱情也罢,发展到一定深度之后,必定是会挖掘到彼此的“秘密”的。

在你向ta倾诉这个秘密的,你也表达了一份对ta的信任和依赖;ta在接收这份秘密的,也已经担起了一份责任,而这份担当,本就是爱的重量

写在

看完了这7个技巧,来到这期周刊的末尾,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嗯嗯简单简单,下次可以试试~”,而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我本来就觉得人与人交往事件难事,现在也没觉得轻松啊”。

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些“不记得友情是怎么开始”、也“记不清缘分是怎样延续”的人吗?

精选君相信,这一对对友情和爱情经受过重重考验还经久不衰的知己,一定也在相识到相知到相守这个过程中,把这7个技巧用了成千上百次。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把这7个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正是当两个灵魂彼此吸引时,两人都很自然地就会感受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为ta做一件怎样的事情,再合适不过。

今天白癜风网小编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万精油,更不是什么找朋友或是邂逅有缘人的通用秘籍。但希望今天白癜风网小编的这7个小小“伎俩”,能为我们的每一次人际交往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考。

主动去学习和应用任何所谓的技巧,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永远也必须是你那颗有爱之心啊。

—— —— ——

References / 参考文献

[1] Rashtian, H., Boshmaf, Y., Jaferian, P., Beznosov, K. (2014, July). To befriend or not? a model of friend request acceptance on facebook. In Symposium on Usable Privacy and Security (SOUPS) (pp. 285-300).

[2] Chartrand, T. L., Bargh, J. A. (1999). The chameleon effect: 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6), 893.

[3] Crusco, A. H., Wetzel, C. G. (1984). The Midas touch: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ouch on restaurant tipp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0(4), 512-517.

[4] Byrne, D., Rhamey, R. (1965). Magnitud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rcements as a determinant of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884.

[5] Aronson, E., Willerman, B., Floyd, J. (1966).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Psychonomic Science, 4(6), 227-228.

[6] Forsyth, Donelson (2009). \"Chapter 4\". Group Dynamics. Cengage Learning. ISBN 0495599522.

[7] Lazarfeld, Paul Merton, Robert (1954). \"Friendship as a social process: A substantive and methodological ysis\". In Berger, Morroe Abel, Theodore Page, Charles. Freedom and Control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Van Norstrand. pp. 18–66.

[8]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 Vallone, R. D., Bator, R. J.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


| 点击阅读上期周刊 |

办公室乱乱的人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 这7个“坏习惯”你先别急着改!-


- The End -

- 作者简介-

文 | 张真Derek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想看更多最有意思的全球心理研究,欢迎关注「壹心理精选」

收藏文章?不如关注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请持续关注「壹心理」头条号,“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心理学 心理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