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烫皮骨的正宗做法(大余烫皮酱汁调配 *** )
烫皮是什么东西烫皮是什么 大余烫皮舌尖上的乡愁
难忘故乡情,最忆是烫皮。大余人好客,每当家里来了亲朋友或是请客吃饭,在宾主的一阵寒暄过后,便是上茶、递烟、敬酒,而茶水中必有一味可口上瘾的东西那便是大庾烫皮。
大庾烫皮源于古南安府,品种繁多。有沙炒、油炸、水煮、清蒸,还有干吃的烫皮骨。每一种吃法都让人色香味入心上瘾,极有诱惑力。大庾烫皮分类也众多,会用天然色料和各种香辣料将其做成红、黄、绿、黑、白等不同颜色不同味的烫皮。水煮烫皮主要是烫皮丝,多用于吃早餐中,油炸烫皮则分做点心用的方块油炸烫皮,然后就是新娘子做客送节用的整块油炸烫皮。
大庾烫皮又脆又香,不管是早晚餐还是聚餐闲聊,都少不了烫皮的热闹。在你来我往的岁月交替中,大庾烫皮已成了大余人美好生活中一抹色彩斑澜的影像……
早晨行走在大余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烫皮早餐店里,有着年轻的嫂妹子在热气腾腾的灶台前,手势麻利地把米浆舀到竹制的簸箕里,上下左右缓慢有序地倾斜布匀。然后将它放在灶锅里,用松毛刷子各粘一些红绿颜料洒在簸箕中的米浆上,让蒸出来的烫皮更具色彩化,随后盖上锅盖蒸上三五分钟便可开锅划取烫皮。
客人围坐在桌上等着烫皮嫂妹子把蒸好的烫皮端上来,自觉地选好汤馅料。烫皮把虾米、猪肉、鸡蛋、腌菜和葱蒜辣配料包裹好,再粘上酱油辣椒,将烫皮送入口中,这可是绝美的南安口味。这是一顿简单而丰盈的早餐,色香味俱佳。
相传大庾烫皮起源于唐末时期。唐朝末年爆发黄巢农民起义,农民军出入中原,辗转江南经安徽、浙江、湖南,来到江西,攻陷虔州。受到黄巢军事行动的驱迫,战乱所及,唯有赣南的南安、闽西和粤东堪称“安土”。大批中原人携家带口逃到南安大庾,其中有一族汤姓人南徙到大庾县西南边陲山区。他们在中原习惯了吃麦食,因大庾山区潮湿多雨,来到南方吃大米饭,水土不服,经常伤风感冒。当时医疗条件极度落后,他们通常以喝些酸辣姜汤来治疗疾病,而长年累月吃酸性食品又引起了酸性胃痛。后来,这里匪患出没,经常在大庾县与广东仁化县、南雄县相邻处的山区间骚扰百姓。有一次汤氏族人十多位青壮年患上胃痛,遇上从广东仁化来的一帮匪徒进了汤家寨子打劫无力反抗,全村财物被洗劫一空。汤家寨的人深感耻辱,却又无能为力,只是这怪异无比的胃病一直困扰着汤家寨的人。
终于有一天,汤氏族人出了一位宫廷太医,他勤劳智慧、医术高超,告老还乡后,他利用一生之所学,经过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一个奇妙的“药方”利用本地山上的某几种黄木质灌木,将其烧成炭灰,然后,用过滤容器将炭灰装好浇淋成灰水,再用此灰水浸泡大米一个对时(二十四时)。第二天将灰水浸过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将米浆伴些佐料倒入用竹篾制的簸箕里放锅中蒸成烫皮。这种烫皮吃了能够解决他们肠胃酸碱平衡的问题,以此达到了预防和治疗酸性引发的胃病目的。
由于这种食品是汤氏人做出来的,,古南安人就称之为汤皮,而这种汤皮又恰恰是从锅里蒸制而成,所以,为了图个热气腾腾的感觉,更多的南安大庾人管这种蒸制品叫烫皮。
历史上由于南安府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中原地区必经之地,南安人吃烫皮的习俗也就闻名大江南北了,大庾烫皮由此也成了客家人的喜食。只要有烫皮的地方,便有客家人的身影。
“烫皮”保存了智慧勤劳的客家人的饮食习俗,也见证了在荜路蓝缕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南安、大庾客家人的每一份精彩。无论你在北京,在深圳,或者更远的国外,你都能闻到南安大庾烫皮的芳香,都能在大庾烫皮的芳香中感受客家人的热情、善良和智慧。
大余烫皮酱汁调配 大余烫皮的汤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