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彩陶文化(读书 | 两河流域的彩陶文化)
彩陶的特点阅读|两河流域的彩陶文化
(A)哈苏纳文化(哈苏纳,约公元前6000年)
哈苏纳文化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北部,即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摩苏尔地区和辛贾尔三角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北部。1943年至1944年,伊拉克文物局在哈苏纳发现了该遗址,得名。哈苏那文化晚于两河流域北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乌姆达巴吉利亚特文化,该文化的起源尚未考证。当时人类定居农村,房子都是用泥块盖的,有圆形的,也有长方形的。主要从事农牧业,种植小麦、大麦、蓟、亚麻等。利用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出土工具多为磨刃石镰、火石斧。
陶器的特点是雕陶和彩陶伟,以及抛光陶器和粗陶器。异形多短颈球形罐、碗等。饰以人字纹、三角纹等简单图案。红色和黑色用于绘画。出土了穿着短裙的妇女的烧制粘土雕像。,还发现了大理石、绿松石、红玉髓印章和玉髓珠等遗物。
萨马拉文化(Samarrah,约公元前5500 ~ 5000年)
1911年,德国学者e .赫茨菲尔德(1879 ~ 1948)发现了一种类似于标准哈苏纳陶器的陶器,但 和装饰更加精美。人们称之为 萨梅拉陶 并将其归类为哈苏纳文化晚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特别是索湾和乔加玛米两个典型遗址的发现,确认这种陶器属于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故称萨马拉文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大规模的聚落村落,独特的泥砖建筑和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这种文化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即无彩陶时期、萨迈拉典型彩陶时期和有几何装饰的彩陶时期,中期文化最为繁荣。
1.早期萨马拉文化
这一时期的典型遗存是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湾遗址的一层和二层。根据放射性碳测年,索湾层的年龄为550673年前。住宅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有3座砖结构的T型建筑,都是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子的地板和墙壁都涂上了泥浆,外面的扶壁支撑着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一个建筑似乎有宗教功能,和一个 母亲偶像 是在一个房间的壁龛里发现的。还发现约有130座坟墓,尸体下葬时四肢弯曲,多为幼童,用席子包裹,撒有赭石红色粉末。这里有很多随葬品,除了各种贝壳和石珠之外,还有很多碗、罐、瓶、长柄勺子、女性雕像和雪花制成的石头生殖器。索湾号陶器少见,特点是陶尾粗糙,偶有刻痕,风格常仿雪花石器皿。索万出现了与典型的萨马拉陶器相似的薄壳彩陶,为萨马拉文化从素陶向彩陶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在这个时期,萨马拉文化已经灌溉了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大麦、二棱大麦和面包小麦。工具有镰刀、石刀、打边机、垂直刀片和石制工具,如研钵、杵和手摇磨。家畜有山羊、绵羊和狗。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重。
2.中期萨马拉文化
这一时期主要以巴格达东北部的索万 ~ 层和乔加玛米遗址早期为代表。这是萨马拉文化的全盛时期,从公元6000年晚期到公元5000年早期,这一时期经济发达,渔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了许多小运河,构成了最初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和种植是逐步完成的。除了小麦,农作物还包括亚麻和小扁豆。一些人推测,牛耕可能已经在这个时候实施了。手工已经发展起来,乔加玛米可能已经有了用亚麻纤维织成的布。中世纪时期,萨迈拉的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陶纺车和平纹纺织品。索湾遗址出土了非本地的锻铜制品和黑曜石,说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已经相当频繁。与早期相比,村庄规模也有所扩大。乔家玛米遗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计人口数千。索湾遗址沿湖村原有壕沟修筑了扶壁防御墙。这一时期的建筑形式有了新的发展,索湾遗址三层出现了庙宇,房屋旁出现了灶坑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呈长方形,往往由两三排三间小屋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建筑往往直接建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上。村落保护设施的复杂以及陶瓷印章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似乎表明萨马拉文化的居民已经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精美,陶器表面涂有黄色的陶衣,用赭褐色、黑灰色或浅色颜料绘制出水波、花卉、动物、人物等各种写实图案。有碗、罐、瓶等等。有些陶碗有假脚。其他遗迹包括石像、陶像等。其中,彩陶女像的发式奇特,高高翘起,戴着项链、耳环和鼻饰,或纹着彩色斑点,或穿着彩色长袍。,还常见到雕像瓶,瓶上装饰的女性头像梳成波浪发型,可能是模仿了早期萨马拉文化中蹲坐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
3.萨马拉晚期文化
这一时期的民居很多都被废弃了,只有乔加玛米继续存在,但现存的资料很少。在这个阶段,典型的萨马拉彩陶的艺术风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几何装饰风格,尤其是V形图案。陶制雕像仍有发现,但服饰细节不是很讲究。过了这段时间,它就属于 萨马拉-奥贝德过渡期。。陶器的风格类似于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奥贝德文化。,关于萨马拉文化的起源和居民的种属,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材料。
4.萨马拉考古城位于伊拉克萨拉赫丁省,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萨马拉文化早在青铜时代(公元前5500-4800年)就已存在。在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类似于标准哈苏纳陶器的陶器,但 和装饰更加精致。人们称之为 萨马拉陶瓷公司;并将其归类为哈苏纳文化晚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特别是索湾和乔家窑米两个典型遗址的发现,这种陶器被公认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被称为萨马拉文化。
(三)哈拉夫文化(Halaf,约公元前5500~4300年)
哈拉夫文化是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的山区。一些考古学者称,在整个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亚美尼亚的交界地带,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叙利亚库尔德斯坦哈塞克省(Al-Hasakah Governorate)的哈拉夫遗址,哈拉夫文化广为人知。
哈拉夫文化的特点是,彩陶发达,器胎薄,在奶油或浅黄色泥釉上施黑、白和橘红色线条,描绘几何形图案或人、鸟形象,富丽精致。村落临河傍水,村内房屋密集,常见圆形房子。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也进行狩猎。 石器的技术高超,不仅会切割石料,还会钻孔。装饰品有石制的牛头雕像及双斧形、鸟形垂饰等。已出现铜器。该文化在初始阶段,与安纳托利亚的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阿穆格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最早于1908年在土耳其Coba H?yük遗址发现该种文化遗产。随后考古学家(Max von Oppenheim)于1911到1927主持发掘了叙土边境的哈拉夫丘,并将其考古成果当作该种文化的代表,故名。后来,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发现该种文化广泛分布于整个两河流域和东土耳其。但人们对于其起源、扩散至今尚无清晰的认识。
哈拉夫文化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位于伊拉克摩苏尔附近的阿尔帕契亚遗址(Tell Arpachiyah),但哈拉夫文化之名出于习惯予以保留。
哈拉夫文化时期的人类群体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术(石基础、泥砖),用于建造普通房屋。故哈拉夫文化很可能已经发展为一个定居农业社会。在阿尔帕契亚遗址还发现了一个平面具有长方形前厅与圆形内厅的遗址,可能是最早的陵墓等仪式性建筑。
哈拉夫文化的代表器物是其陶器。例如哈拉夫文化代表器物之一——红陶女性雕像,其女性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被认为是女性崇拜,以及原始母神崇拜的产物。哈拉夫文化代表器物之二——陶制器皿。这些器皿艳丽多彩,做工精细,装饰以优美的平面几何图样。多变的方格纹分布在几何学上异常匀称的同心圆之中,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欧贝德文化(Ubaid,约公元前5300年~3500年)
公元前8000年左右,欧贝德人的祖先驯化和种植了动植物,于是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南部地区,人类从原先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基本定居生活,这也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定居生活。不过这种定居生活经历了长期的适应过程。在两河流域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考古者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说明该处是一个正处于过渡时期的定居点,此处的人们在初期尝试种植和畜牧的,继续保持着原先的狩猎与采集生活方式。考古发现表明,在前7000~前6000年的两河流域,存在多处繁荣的文化。其典型遗址有埃利都遗址、欧贝德遗址等。
出土器物表明,当时的欧贝德人已掌握了先进的人工灌溉技术,学会了种植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农作物。,他们还饲养牛等牲畜,并从事渔猎活动。这里的小城镇多以神庙为中心而建,房子相当简陋。在丧葬方面,人死后多是仰身直肢而葬,幼儿则放于陶容器中下葬。陶器 得比较粗糙,多是用黑、绿、棕等颜色的动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的单色彩陶。
该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以渔猎为辅,已能运用灌溉技术,种植小麦、大麦和亚麻。动物遗骨表明居民已养牛。盛行铜、石材、木材的交易。有人推测,此时以神庙为中心已出现小城镇。但遗址中发现的居住房屋构造简单,除苇棚外,有的也用土坯建造。在埃利都遗址、乌尔城址、欧贝德遗址中,均发现了欧贝德文化的墓葬。墓圹呈方形,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但也见有若干合葬墓,有的在死者身上撒赭石粉或在头部放一块赤铁矿石。幼儿则葬于陶器之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有屈肢葬例,显示出较明显的地方特色。
欧贝德文化遗存中以陶器最富特色,主要为素面的粗制陶和彩陶。晚期出现轮制陶,器形有高脚杯、瓶、碗、椭圆形大盘及流前端外张的带流陶器。彩绘多为黑、绿、棕色单彩,纹饰主题以动物、植物、几何形图案为主。除陶容器外,其他陶制品有纺轮、饰物、人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有陶镰、陶斧。欧贝德文化的遗物还有石锹、石矛、石片、骨锥、骨镞等。在两河流域北部发现有少量印章,个别遗址出土有铜制品。墓葬中发现有红陶制人物小雕像,均为裸体,头部呈蜥蜴状。女性雕像大概象征母亲女神;男性雕像的臂、肩、胸部有很多泥丸,左手执一小杖,它的出现标志着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
(五)乌鲁克文化(Uruk,约公元前3500年~3000年)
乌鲁克文化(约前3500~前3100),属于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是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的第二个时期,苏美尔人由此进入文明时代。这一时期铜器大量出现,陶器 普遍使用陶轮,能制造彩陶。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乌鲁克文化产生了奠定苏美尔文明传统的三项成就,即塔庙式的神庙建筑、圆柱形的印章和文字的发明。其居民经营农业、畜牧业,部分人专门从事烧陶和采石行业。乌鲁克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其所处年代约在公元前第4千年后半叶,晚于欧贝德文化,约于前3100年为提姆杰特·那色文化所取代。其主要遗址有乌鲁克遗址(Ⅰ、Ⅱ~Ⅴ层)、埃利都遗址和尼普尔城址等。
乌鲁克文化流行轮制的红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饰以简单刻纹,器形以高柄长嘴的钟形罐为主。金属制品的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主要为矛、棍棒头等铜制武器及金银制容器等。石斧、石刀等石制生产工具和陶镰仍继续使用。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采用人工灌溉。手工业、特别是制陶和采石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一文化的雪花石膏雕像也十分精致。
除陶器和石器外,当时更多地用铜制造武器,并打制金银器皿。乌鲁克文化的神殿建筑较欧贝德文化的规模更大,更为宏伟壮观,它以神庙为中心,出现了大规模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奠定了苏美尔时代城市的基础。这种聚落址以乌鲁克为最著名,其第6层的城区面积不小于0.81平方公里。其中官方建筑物、园地墓地和民房各占1/3。神庙建筑物集中在伊安纳塔庙和天神安努塔庙区。前者的代表性建筑是白庙、红庙、迷宫和镶锥宫。镶锥宫筑于台基之上,大厅的柱廊由两排直径达2.62米的柱子拱立,围墙以红、白、黑色的圆锥形镶嵌物装饰。这些建筑物的宏伟的规模和高超的镶嵌装饰技术,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奥海米尔岗发现了一小块石板,其两面以直线刻画出表示各种事物的图画符号,其中可以辨识的有人的头、手、脚和线形符号等,年代约为前3500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目前已发现乌鲁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个,大多书写在泥板上。
哈拉夫彩陶图案
哈拉夫彩陶图案
红陶器物
两河流域古代雕塑
两河流域彩陶绘画 两河流域彩陶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