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快乐一定是恒久的努力(真实的快乐)
我得到了快乐 真实的快乐
在《某某与我》的其中一期采访中,Kid这样形容他眼中的快乐。
“快乐,不是名词。对我来说,快乐就是一些瞬间。出门的时候,嘎吱踩到一片泛黄的叶子上,你知道今天白癜风网小编就是秋天了。
开心就是回家看到一堆快递堆在门口,看到大街上的流浪小狗追着人走;开心就是洗澡之前,随机放的歌单里有喜欢的歌,对着淋浴唱了整首。
可能是天气,是味道,是换了新的被套;是偷偷讲了新段子也没观众要退票;是给好久没见的朋友倒酒一起喝醉掉,是回家不洗澡搂着猫就睡觉。”
视频加载中...
朋友说,听Kid讲这段话的时候,却感觉不到他有多快乐。
我认同朋友的说法,正说着话的Kid曾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我在想,为什么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却觉得由衷的快乐呢?
或许,是视频里的配乐和文字的节奏很搭,让我沉浸其中;也可能是我对“快乐就是每个有知有觉的瞬间”充满认同;
还有一种可能是,我被正说着“快乐是什么”的人深藏的忧郁所吸引,他流露出来的“不快乐”恰恰无形间就共情了我的那个部分。
于是,我跟我某个“不快乐”的部分在一起了。
这大概就是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神奇魔力吧。它带我们走近那些同样可以对七情六欲共情的人。在阅读、观看、聆听、感受这些艺术创作的时候,我们被允许着接受带领,穿越其间,去触摸创作者的精神和灵魂。
于是,我们完成了对自身痛苦的体认。
开始学会与身而为人的共性建立联结;开始学会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悲伤,允许自己羞耻和内疚,允许自己展现自己的不能够,允许自己和自己的阴暗面在一起......
就是这个共情,让我们感到不孤独,感受到了“在一起“带来的真实快乐。
在英语的语境中,当别人问到“How are you?”你会怎么回答呢?
有一句话不太常用到,但我感觉比“I’m great.”或者“I’m feeling well.”一类的回应能够更形象地表达出“我处于一个非常棒的状态”。
这句话就是,“I’m really feeling together.”
很妙的回答吧?翻译成中文其实不太好理解。从字义上来讲,甚至会觉得矛盾,身为一个个体,我如何和自己在一起呢?
“Feeling together.”是一种比喻;“在一起”是一种感受。形容的是,我现在感到非常地和谐统一,是一个完整的自我。
感到自身的和谐统一为什么就能让人产生如此好的感受?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无法和谐统一的自我是什么样的?
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如果一个人拥有比较和谐统一的自体(体验性的自我,也就是我如何看待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不管经历什么,内心都会是顺畅如流,充满弹性的;既不会过于焦虑,也不会太过压抑;能够深度地接纳自我,用心地关怀自我;并拥有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和实现自我意识的创造力。
而当自体无法和谐统一的时候,人一遇到压力,就很容易出现分崩离析的感觉。所以,在崩溃绝望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我的心碎了一地。“
“Falling Apart”,坠落和分离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形象地展现给我一个“崩溃”的画面。
“崩溃” by April
分离的体验会引发人的焦虑。
分离意味着被孤立,将个体拉入深深的孤独感;分离意味着丧失,根深蒂固的“自我”随另一个客体被带走;分离也意味着世界可以侵犯我,而我毫无还手之力。
感到分离是获得真实快乐的绊脚石;而我们只能通过疗愈,将那个面对分离,几近崩溃的“自我”,组合到一起,才能获得和谐统一的自我,重获快乐。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被要求压抑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来满足客观现实的状况和标准。但真实的情形却是,
“看似成熟的人们要比想象中更不开心;而且,没有一个完全成长的人。”
每个人,不仅是求助者,甚至咨询师都注定既要体验生命的美好,也要体验生活中夹杂的不可避免的暗黑幻灭、疾病、孤独、丧失、无意义、痛苦的选择和死亡。(Irvin D. Yalom《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P17)
所以,有经验的咨询师不会绞尽脑汁地去给来访者打鸡血,让ta打起精神,去完善自我成长;也不会给来访者灌输如果想要完成自我实现,你应该被培养出哪些特质。
和大多数人以为的相反,咨询师既不是老师,也不是教练。ta不能给你建议,也无法帮你承担责任。
正如一粒种子始终会冲破泥土拔地而起,长成大树一样。身而为人,每个个体都天然地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所以,面对一个几近崩溃的个体,一个理想的咨询更应该提供的是稳定持续的共情;代替那个未曾在童年协助你建立起和谐统一自我的父母,示范如何与世界建立健康的关系。
在咨询室里,共情是能设身处地体验ta人正在经历的情感深渊,并深度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基本心理需求。
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提到过这样一个个案,来解释自己如何看待共情。
他曾经有一个强迫性偷窃的女性来访者,她对自己偷窃行为的解释是“我需要平衡家里的开销”,但其实她的家庭很富有;偷窃来的东西价值也非常低,只是一些棒棒糖或者香烟。但内心深处那个“穷困潦倒”的感受却促使着她一次次伸出“黑手”顺手牵羊。
身为她的治疗师,欧文亚隆没有斥责,甚至没有与她谈及“偷窃”这个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他只是打开钱包,拿出50美元放在一个信封里,告诉这个来访者如果想偷什么东西,就从信封里拿出等值的钱。这个动作使得她慢慢地开始减少强迫性的偷窃行为。一个月后,她归还了那50美元。
在这段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建立的互信安全的关系里,他们不仅完成了认知和行为的转变,更为深层和永久的转化发生在来访者开始能够对这个给予她50美元的咨询师进行共情的那一刻。
“我也许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去伤害ta人的财产和情感。”对咨询师的共情,是迈出的之一步;接下来她才可能尝试着如何在其它重要关系里设身处地地理解ta人。
共情力,帮助我们建立和ta人的健康关系;当“我”和“我”以外的客体产生联结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和谐和统一。
我们总是需要关系;总是需要被客体照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照镜子。
by Pinterest
对着镜子,“我”微笑,镜子里的“ta”也微笑;“我”哭闹,镜子里的“ta”也哭闹。从镜子里,“我”看到了对方给予“我”的欣赏、对“我”的兴趣,就算是表达悲伤,也能有所回应。
在一段关系里,如果有人能欣赏“我”,对“我”感兴趣,参与到“我”的表达中,“我”自然会感受到自体的和谐统一。
就像小时候,如果知道妈妈总是在自己目之所及的地方注视着“我”;“我”有需求的时候,她能给“我”回应。
意识到这个和妈妈的联结一直在,就能让“我“真真切切地确认自己的存在,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安全和快乐。
获得真实的快乐也就意味着我们天生想要与人建立联结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满足了。因而,我们反而不再强调那个“我”;那种“自我感”会完全消失,不会跟人比较,不会担忧过去,也不会焦虑未来。
那些真实快乐的瞬间,让我们开始意识到不必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偶发性的意外事件负责,而只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也许,比起长年累月 冥想,或者持续去追逐“无我”的生命体验,我们可以有一种更为简单而迷人的方式就能迅速地和世界建立联结。
脸上的风,房间里的光线,四季变幻的色彩,这些和自然接触的生命体验,都是超个体的;这些其它形式的生命存在,都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等待着我们去联结。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在上海路边偶遇两个卖热红酒的女孩;15一杯的热红酒,把他喝得美美滋滋。女孩们在一家挺有名的高档餐厅工作,说老板还有一家平替店,其实原材料和做法都几乎完全一样,价格却贵很多;这让博主很惊讶,又很窃喜。
为了两个女孩能够继续顺利地在那儿工作,他贴心地没有曝光这个餐厅的名字。后续又有很多看到博文的人去打卡了那个没有名字的热红酒路边摊。
一些萍水相逢的人,站在冬天的路边,只是聊天喝酒。
这个部分,共情了我对简单迷人却真实的联结之渴望。
最近防疫政策的陡变,以及从多渠道获取的不对称信息容易让人焦虑,让人烦躁;甚至有朋友抱怨过去三年的抗抑郁药都白吃了。我们是要回到过去了吗?我们是被绑架了吗?我们的前路在哪里呢?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社交环境,常常被不真实的“完美”所占领,被偏颇的“意见领袖”所占领。
以至于我们会对发生的一切产生恐惧,恐惧是爱的反义词,它让人麻木,让人抑郁,让人焦虑,让人放弃思考,让人躲进舒适圈…保持清醒的更好方式就是常常问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比起远方的、未来的担忧,我想更关心这周如果降温,要提醒谁多穿两件衣服;因为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与人(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感让我体验到
I’m still alive in this beautiful world,and I feel trully happy.??
真实的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 真实的快乐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