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同心协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看法 同心协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谢伯阳/文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党和 、社会各界当前特别关注的重大课题,关系到广大莘莘学子和家庭,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基本的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同心协力,共同做好。
下面我主要想从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谈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是化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的根本指引
二十大报告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视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涵,要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国家《“十四五”就业规划》明确指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并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主体的情况,突出地将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群体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大局中,国务院今年又专门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下发了通知。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八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 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全国工商联与教育部合作开展了“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广泛凝聚民营企业智慧力量,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把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推动民企与高校开展精准供需对接、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助企揽才,组织会员企业、中小企业“组团式”进高校宣讲,动员企业家直播带岗,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响亮品牌。
前些时候看到来自教育部的消息,全国2300多所高校书记校长通过实地走访、视频会议等方式,拜访单位11.4万家,为毕业生拓展就业岗位近240万个。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中小企业百日 ”活动,2036家企业发布10.7万个 岗位。据教育部统计,“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今年为大学生累计提供岗位达到1370万个。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青年城镇调查失业率近10个月一直较高,但全社会的动员与支持给学子们带来了温暖,在“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
二、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根本目标
更高质量就业,是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谈到“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目标时提出来的,他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二十大报告中,则进一步要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把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联系起来学习,我的体会,在就业优先战略指导下,就业政策从“积极”提高到“优先”,级别提高了;在明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增加了“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是对落实落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预期,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应政策措施、联动机制都会更加健全。我还有一个体会,二十大报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这次是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因而其战略目标、政策措施、体制机制都是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上谋篇布局的。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质量充分就业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特征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路径。
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是简单的高待遇就业,更不是没有满足自己理想的岗位就不就业。前段时间看到一份全国政协委员提案,说高质量就业绝对不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工资高,而是大学生岗位适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满足和国家战略得到保障。这位政协委员的说法直指高质量就业目标中许多人存在的误区。高质量就业应该是就业者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胜任岗位需求,与同事之间形成融洽合理的协作关系,能够有较高的稳岗率,个人能够持续成长,也包括合理的工作报酬等多方面的指标。这就要求用人方建立健全适当的工作安排、情感连接、成长管理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需要就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主动适应、积极工作。
高质量充分就业也不是传统就业模式的简单复制。例如,新兴起的各种灵活就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按照人社部的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约为2亿人。又比如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形态,相关的方向途径、托底政策、社会支持等配套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根据有关机构去年进行的一项调研,96.1%的中国大学生曾有过创业的想法和意愿,14%的大学生开始或正准备创业。虽然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但他们对未来的 和梦想、较高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勇气,使他们成为了创业创新的重要新兴力量。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侧看,学校方面进行相应变革,培养出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劳动者实乃根本之计。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不是难在就业岗位总量不足,而是供需双方存在结构性矛盾,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有的人找不到岗位,有的岗位招不到人”现象。
现在全国上下有一个共识,我们的教育应该深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就业就是在以这个问题拷问我们的学校和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已经由2000年的95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1076万人,从其数量看已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群体。学校的主要职责,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负责学生的学科教育,而从供应功能来看,学校其实是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源服务单位。与一般只是汇集求职与 信息的人力资源服务单位不同,学校不仅可以聚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意识、品德、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和塑造,从而更好地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正是这种特殊性,这种学校对市场和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不管学校提供的教育水准怎样,不管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只负责给学生发一张毕业证,显然对学生就业是缺少助力的。
现在人们还有一个共识,就是学校中普通高等教育偏多,职业教育发展不足;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实际需求有距离甚至脱节;在学术知识方面着力多,在技能实践与职业素养上偏弱;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理想信念构建不够有力等等。这些培养上的先天不足,都不可避免地会在就业阶段暴露出来。,学校教育必须瞄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本领,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供需和均衡配置。在这方面近些年已有不少好消息,比如正在进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硕士的名额比例提高不少,很快会达到三分之二,而且专硕培养的学制普遍加长,专业博士教育也在赶上来,实践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侧看,扩大需求是长远之计。目前,各类市场主体面临一系列压力,需要给他们传递积极的预期,使他们提振长期发展的信心。有了积极的预期和信心,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企业也会为了迎接下一个发展周期提前投入或进行准备,即所谓晴修雨伞,饱备干粮。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吸纳大学生就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为他们提供职业人生的成长机会,也为 单位带来新生力量,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三、全面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是帮助大学生群体顺利实现从求学到求职转变的有效“接口”
如果说学科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的提高则可以说是就业的软实力,是大学生群体从毕业到就业、从求学到求职、从校园到社会之间的重要“接口”和必经通道,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捷径。职业素养的提高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做人与做事关系实质的体现。要想枝繁叶茂,要蒂固根深。无论求职就业还是长期发展,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良好的职业素质、规范的职业行为,都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软资源、软实力。
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必须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拼搏奋斗的精神。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非常受年轻人的认可。奋斗,是指面对困难要敢于挑战,敢于牺牲,敢于胜利。就业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之一步,可以说是在职场展开奋斗人生的之一座关隘。大家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从依靠家庭资助和别人指引到为家庭减负与替别人担责,从学习课程获得分数到完成工作获得薪资,变化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其中的关键点是从依赖他人到依靠自己,从让他人负责到对自己负责,从不操心柴米油盐的轻松浪漫到需要仔细应对做人做事的自主独立,核心是要担起对自己人生和相关者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人生的巨大变化,面对新的陌生环境与情况,自己诸多的不足会被放大并经受敲打。一切磨难也都是财富。也许有的人希望通过缓就业、慢就业来等一等自己的心境,也许有人会通过灵活就业进行一段时间的调适,但都需要坚持奋斗带来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勇敢跨出这一步,年轻人才能展开人生的绚丽画卷。有些年轻人会选择创业,这是压力更大、困难更多、成就也可能更高的就业途径,走这条路的人,无论成败,他们勇于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都值得赞赏,都值得敬佩。
大学毕业生提高职业素养,很需要一种创新创业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创新创业精神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过去的100年中,一代代 人就是在不断为中华民族创新创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也可以说是 人一种为了人民、民族和国家创新创业的精神。现在学校普遍开展了一些创业教育,我觉得这项教育的主旨主要应该是使他们接受创新创业的启蒙,体会创新创业的艰辛,建立面向未来和现实的信心、勇气和毅力,树立职场的诚信、专业、积极、谨慎等职业素养理念,认识成功中蕴含的努力与智慧的价值,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主动性,把握就业的机会,创造成功的人生。
对学校而言,重视和在职业素养教育培训上多些投入,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功夫。根据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与众多院校开展的合作实践,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接受过职业素养成套课程教育的学生,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的信心、勇气、工作能力、待人处事等水平更高。从2019年起,教育部已经在职业院校开始推广这门课程,但因为课时和师资等原因开设面还不大,在高校中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帮助大学生提升求职就业与创业的成功率,进入职场后能够顺利成长,建议高等院校尽快普及职业素养这门课。
对各类市场主体说来,将职业素养教育培训纳入促进人才岗位成长的工作日程,也是一项相当紧迫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收获过多种红利,例如政策红利、市场机制红利、劳动力红利、环境资源红利,现在到创收职业素养红利的时代了。企业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可以促进投资人和企业领导者自身的进步成长,可以让大家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中形成相互的理解与默契,进而提高整个单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可以建立个体与单位共同成长、共同成就的意识,形成大家以职业素养为要求的价值观与立场,打造出就业者与用人者都能够包容对方的氛围,进而形成个体和单位都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对方取得成功的局面。
对社会各界来讲,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依然处在爬坡阶段,既要坚持眼前应急性的、短时间能够显效的 ,也需要推行长期的、全面而深入的措施。无论是优化短期就业措施,还是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都需要配套提升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就是需要加强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培训。
青年强,则国家强。二十大报告中专门讲了一段饱含深情的寄语,“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必定能帮助千千万万大学生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让他们的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本文为作者在2022职业素养公益论坛上所作报告的整理稿,并经本人审改)
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全链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