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大人的标准衡量孩子(对孩子的承诺就是犯下的错)
数学分解尺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对孩子的评判,是插在他心头的一把刀
有时候,我们把对孩子的评判看做是对孩子的指导,看做是教育,实际这是一种伤害。
什么是“评判”?
得到《老蒲识字》中,有对“判”一字的解释“判”来源于半,金文 上面是一个表示分开的“八” ,下面是“牛” ,表示把牛分成两半。篆文 加上“刀” ,另造了“判”。
“判”的原意是剖开,《墨子?备穴》说,令陶者为月明,长二尺五寸六围,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偃一,覆一。
这是墨子用来击退敌人的武器,引用的是“剖开”的意思。
由“剖开”,引申出区别、判别的含义。
到了《庄子 · 天下》里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就是评判天地的美感,解析万物的道理。
由判别,进一步引申出裁决诉讼,判案 、判刑、判罪,审理的官员就叫判官了。
所以,评判中的这个“判”字既有血淋淋的拿刀分解切割,也包含了判断的意思。
“评”这个字就好解释很多,言字旁,就是张嘴说,用语言来对他人或事物进行价值的判断。
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白癜风网小编要聊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评价和判断。
要讲“评判”这个词,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父母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价值上的评价,对孩子进行各种自以为是的判断,而且觉得自己的评判天经地义、合情合理,扮演的是判官的角色。
你就是笨,从来不动脑子思考。
这里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是用来干嘛的?
这个孩子特别粗鲁,没有礼貌。
你怎么这么倔强,不能变通一下吗?
他特别不专注,一有风吹草动就走神了,没见过这样的小孩。
这些冰冷的评判,就好像在给孩子动刀子,这些语言,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一点不比肉体上的刀割更好受。
这种评判,有这样一些特点
之一,也是最可怕的,是这种评判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
父母盛气凌人的对孩子的行为或品格进行评判的时候,往往会带着一种自我感动的悲悯之心,告诉孩子,要不是为你好,我才不会费这么大劲试图说服你呢。
而恰好是这种“为了你好”“我是爱你的”说词,是戴在孩子身上的一副枷锁,它在暗示孩子,你不要试图反抗,你只有听我的,才是唯一正确的,不要有你自己的想法。
它告诉孩子,你不要对抗父母的评判,从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思考,剥夺了孩子自身的成长机会。
第二,这种评判是一种隔离。
我们会看到,当父母开始评判孩子的时候,是站在孩子的感受之外的,父母没法体会到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感受,不知道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这种隔离,在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件事情是你的,不是父母的,你做错了,我才这样批评你。
情感的隔离,对孩子来说,这种伤害的力量非常大,他们会不知所措,会有被抛弃的感觉,他们不知道该依靠谁。
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非常可怕。
第三,这仅仅是贴标签,不会对孩子有任何帮助。
评判孩子就是在告诉他,你自己的事情,我给你指出了问题,我不会帮助你。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父母不理解,我们会帮助他啊,我们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怎么看待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他不听啊。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一种判断的时候,是以什么作为依据进行的?
无非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标准,这个内在的标准告诉我们,这样就是不行的,应该是这样的。
当我们有了标准,有了判断,那就会把问题窄化处理,就会把指责的矛头对准了孩子,因为判断告诉我们问题出在了孩子身上。
如果能把判断放开,我们的思路会打开,问题的重点就由“他有什么问题”转向“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父母以指责的口吻跟孩子沟通,是不平等的,孩子不会把这样的一种状态下的意见听进去,并遵照执行。
父母在了解了这样的结果后,还会坚持用评判的语气来跟孩子沟通吗?还会觉得自己这样是为孩子好吗?
这种沟通方式的父母,通常也都是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一旦表现出了什么样子,那么这就是不可改变的。
所以,如果父母爱评判孩子,爱给孩子贴标签,需要好好学习成长型思维,改变自己的认识方式,改变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实的关爱,并能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孩子做出真实的改变。
明天,我们将说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到底有什么不同。
对孩子的承诺就是犯下的错 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是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