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配送政策优势分析(城市即时配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活常识 2023-04-20 13:50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培训物流送货的目的和意义 即时配送成灵活就业“蓄水池”, 实现双赢需打通哪些政策“堵点”?

文/本刊记者 杨云飞

今年的 工作报告指出,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日,在杭州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23年物流行业用工新趋势与高质量就业论坛”期间,《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到受邀参加本届论坛的UU跑腿公共事务副总裁陈璐。他表示,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在稳经济、保就业、促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

特别是,面对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功能,为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灵活用工模式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出现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困难、缴纳工伤保险存在障碍、劳动关系难认定”等问题。如何更好的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灵活用工热潮来袭

灵活就业起源于“共享员工”的模式。后来,这一模式被借用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并使得“灵活就业”概念充实了相应的内容。

前不久, 上传出某平台广州站外卖骑手满员的消息,虽然该平台回应与事实不符。但帝伯乐联合创始人、物流即配事业部负责人谢强在3月25日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表示,目前,整个灵活用工市场的确存在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与平台提供的灵活用工岗位较少有关,还与当下年轻人选择“摩擦性失业”有直接关系

而据陈璐介绍,在物流领域,灵活用工主要集中在仓储、分拣、配送等用工场景,该场景存在需求量大、门槛较低的特征。截至目前UU跑腿累计为650万人提供了灵活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不同领域的灵活用工模式主要包含,如劳务派遣、外包用工、非全日制用工、众包、短期用工等,采用何种模式主要看各公司的业务发展和需求。”陈璐补充说,未来在物流、同城配送领域灵活用工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我国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会带动劳动力市场用工更加精细化和灵活化;另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结构老龄化渐深,一些临时性和非固定性的用工需求大量出现,需要灵活就业来补充。

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大发展是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技术进步和新经济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和完成工作所依赖的条件,灵活就业的形式能以同等效率完成一些工作任务。

“当前,国内市场正处于变化期、波动期。采用灵活用工,可以让很多企业平衡市场大幅度波动带来的影响,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目前,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恽绵认为,即时配送是灵活用工的更佳使用场景。

灵活用工关键在“灵活”

据统计,2022年我国年末调查失业率达5.5%,2023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3月25日,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灵活就业模式可以广泛应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灵活用工实际上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动社会就业,解决当前存在“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新的“两难选择”问题。

洪涛认为,企业应充分利用灵活用工的一些政策,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这不仅有利于经济活动,还能保障员工权益。

“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企业更多地自 。灵活就业的关键就是体现了其灵活性,而不是固定性,”洪涛强调,此时应确立新的就业理念,也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政策,而不是使其僵化,难以操作。否则,灵活就业而不灵活,导致其灵活就业的内容、形式都被严格地限制,难以达到其灵活多样的目的。

而陈璐认为,虽然当前国内灵活用工规模不断增大,但业内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灵活用工行业用工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二是相关政策仍为短周期内变量;三是在行业内提供相关服务的灵活用工服务商面临较大挑战,如短期员工的去留更加灵活,意味着服务商人才供给链需要更快速的运转。,短期用工对人才匹配的成本要求更加敏感,也使服务商人才匹配的逻辑面临较大挑战;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日益紧迫;五是灵活用工人员社会认同度低、职业归属感低。

据记者了解,UU跑腿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跑男”关怀活动,如在暑假期间开展宝贝计划,为“跑男”的子女提供免费的暑假托管服务。,其积极响应国家“技能中国”和河南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等政策,于2021年获批为“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已通过网约配送员和家政服务员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并于同年11月成功发出河南省首批“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由此可见,在灵活用工推进过程中,多方位保护员工的利益,也应保护企业的利益,才能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尊重灵活就业人员的意愿和选择,不能够一厢情愿,也不能硬性规定许多行条条框框,这不利于新鲜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尊重灵活就业的企业的选择和制度安排,允许企业在劳动法、合同法的基础上采取员工、企业共同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洪涛补充说道。

亟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将新业态劳动者作为特定职业类型,纳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保护范围,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用工和社保政策,让他们获得更完善的社会保障。

在陈璐看来,当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确是灵活用工面临的更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灵活用工的劳动关系多主体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具有人员数量规模大、人员构成类型复杂、就业方式灵活、关系主体多元、劳动者权益诉求差异大等特征;,各平台企业所处行业、业务模式、发展阶段各不相同,面临的问题也各种各样,相关的政策标准制定还难以统一。

其实,早在2021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就审议通过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劳动三分法”,引入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表述,这意味着我国增加了第三种劳动形态,不仅新增了诸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措施,还将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人社部近日表示,针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专属社保”——职业伤害保障正在稳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就类似于五险一金,购买方为用工方,也就是平台方。”谢强对记者说,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商,他们希望通过立法可以更加明确各方责任与权益,但目前灵活用工的相关政策并不具备强制性,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加快这一领域的立法工作,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灵活用工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确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在法律规范层面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灵活用工这一新趋势、新形势。”但在恽绵看来,基于灵活用工牵扯到的部门多元化特征,需要相关部门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制定一套针对灵活用工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作为灵活用工的适用方,陈璐深有感触地表示,灵活用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

,企业自身应保持自律、依法用工,自觉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用工和权益保障责任。

相关行业协会进一步建立或完善行业公约和行业标准,引导更多企业充分尊重和平等对待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第三,尽快制定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落实完善各项支持和保护政策措施,规范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更好促进积极就业。

唯此,才能保障企业灵活用工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3年第7期)

城市即时配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即时配送与什么相辅相成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