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介绍图片(白族的介绍)

生活常识 2023-04-21 10:01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白族节日白族介绍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云南白族人口最多。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语自古以来就被白族人民广泛使用。白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塑、绘画艺术闻名于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贾敏、勒摩、那马三个支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名称

白族自称“白子”、“白泥”、“白帮”,统称“白人”。他说有60多种,如贾敏、那马、勒莫和勒布。过去 称之为“民家”,以区别于“军家”,元明史籍称之为“白”或“僰人”,纳西语称之为“勒布”、“那马”,傈僳语称之为“勒莫”,藏语称之为“勒博”,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白族”被正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历史

起源

白族属于氐羌系统,民族起源多样。白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世代生活在洱海地区的土著——洱海人和昆明人。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至通什(今保山)以东,北至,名张、昆。都是辫状分布,随牲畜迁徙。他们不总是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可以在千里之外。都是保密的。”张仪是指张唐,张裕是指俞晔,也就是洱海一带。可见秦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居民是昆明人,处于一个不安定的游牧社会。白族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属于先秦时期氐羌系统的南迁民族之一,其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僰人。公元前3世纪,记载了博人的名字。秦代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恃君览》曰“敌强、湖塘在水之西;一个野人,一个野人,一条山川河流;人送龙船,骤人故里无君王。”秦汉以前,僰人的分布地区包括北方的侯波国和南方的莫莫国包括滇国,包括北方的僰人道县(今四川宜宾)和南方的滇国(今滇池周围)。云南省的主要民族是僰人,也称为“滇僰人”。汉晋时期,滇池地区仍有撒旦族居住,并逐渐向洱海地区迁移。但蜀中屡战屡败,蜀人(包括蜀及其他民族)四散,造成民族迁徙。汇入云南称为“老人湖”的滇池,老人湖逐渐占据了老人湖原来的分布区域。东汉末年,其他部落陆续迁入洱海地区。金代洱海地区存在“上蛮夷”和“下蛮夷”,洱海地区的居民构成和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尚义”是居住在洱海北部的昆明人,“夏义”是居住在洱海南部的哀牢、博、汉姓。唐初出现了乌蛮、白蛮,包括哀牢、昆明、河蛮(又称河蛮)、云南蛮、僰人等众多洱海地区的部落。汉唐时期,中南部兴起了更流行的名字——爨氏,爨氏分为西爨白满和东爨乌满两部分。南诏亭罗丰年间,20多万户移民到洱海地区的西爨白满。在明代碑刻中仍可见,存、王、赵、杨四姓均认为南诏以前,其籍贯在滇池一带,其籍贯为“丛故地”。可见,洱海地区的白族与西爨的白满有着密切的关系。到公元8世纪,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包括云南全境的强大政权,加速了白族社区的形成。唐僖宗四年(877),南诏皇帝驾崩,建立子法(隆顺),自称“大丰人”。“大风人”这一特殊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白族的形成。从上面可以看出,从秦汉时期的洱海人(西人)、东汉时期的昆明人——、晋代的尚义人、唐代的夏邑人、人,到白族,3354个白族,白族的族源是多元的,主要以土著洱海人(西人)和昆明人为主体,是他们的交融。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来看,“其实质是受华北仰韶、龙山文化的引导”,是一种“地方色彩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遗址中出土的双孔半月形石刀,充分说明了苍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这种双孔半月形石刀与内地的石刀相似,石刀的刀刃大多在凹面上(即“弓弦”),而洱海地区的石刀刀刃在凸面上(即“弓背”)。这一时期,在台地上还发现了半窑洞房屋等居住遗迹,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一带就有人类居住,他们沿着溪流生活。虽然他们的经济活动还很原始,纺织、渔猎活动已经出现,原始农业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四川宾白羊村遗址(公元前1820年85年)表明,当时粮食作物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大量的动物骨骼和角反映出当时狩猎和纺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剑川海门口遗址(公元前1150-90年)标志着白族先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青铜时代。祥云大博纳遗址(公元前465-75年)表明当时处于相对定居的农业社会。后来发现的祥云涧村遗址出土了两件铁器(时代上限为战国中期,下限为西汉早期)。虽然数量很少,但说明此时铁器的出现已经开始,铁器的出现相对于青铜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着洱海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商朝在中原地区的影响达到了现在的川滇地区,白族先民开始与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开辟了白族文明史上的新纪元。

文化

宗教信仰

主崇拜是所有白族人信仰的宗教。这种白语叫“吴增”,是“主在故里福”的缩写,意为“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村社区的保护者。有的村拜一个主人,有的村拜同一个主人。只要是与白族村寨、社区有密切关系的人和物,都可以成为主人,不仅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河流、树木、昆虫、鱼、鸟、动物之神,还有佛教、道教、儒家模范人物、民间传说中的神。既有王室、贵族、英雄,也有平民;有白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体现了主人。

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绕三灵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 。

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

本主节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的一个宗教节日。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去拜神灵,希望可以保佑他们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

蝴蝶会

民间称为“蝴蝶会”,白族民间娱乐风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苍山云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节,大如手掌,小似钱币,五彩缤纷,美丽异常。附近群众纷纷前去观赏彩蝶,举行野餐,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

海西海歌会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年一度的传统海西海歌会,歌会的举办地点位于洱源县牛街龙门舍坝子天然的高山水库——海西海。

耍海会

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农历八月八日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在耍海的日子里,人们只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尽情欢乐。,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活动,龙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装而成,在长约十米,宽约三米的风帆上,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桅杆上扎有五颜六色的“连升三级”的大斗,并拴上铜锣,尾舵上竖有松枝,船舷上画着叱咤风云的“黄龙”和“黑龙”,中间镶嵌一面圆“宝镜”。随着一声号令,各村寨的龙舟竞发,人们唱着赛舟调,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葛根会

葛根会是白族岁时风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地点在大理古城北门 外的文笔村。此会相传始于唐代,民国《大理县志稿》载 “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蚁,留连胜境,倘佯登眺, 襟抱豁然,有卖春酒、烧猪肉、生螺黄、生螺狮、凉米线,供 人瞰吹醉饱与薄片葛根者,故俗称葛根会云。”此会以交易葛 根和游览三塔寺风光为主,有名食小吃供人享用,还有卖 小娃娃玩具等。葛根是产于大理地区的一种藤本植物,其根块 含有大豆黄酮、淀粉、异黄、葛素等,有壮阳生津、健脾开胃 的作用。是日从文笔通向三塔寺的街道两侧都是卖葛根的摊 子,上摆葛根、砧板、菜刀和土碱。凡赶会的各族群众都要购 买葛根,卖者将葛根切成片售给买者,买者就用葛根沾上碱食 用,并把葛根带回家中,供家人食用。吃过葛根之后,人们就 成群结队地游览三塔寺,直到下午,方各自散去。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 “鱼羹”;婚后之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憨痴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照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之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娱乐活动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赛马、荡秋千、耍麒麟、泼泥赐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荡秋千白族山区森林密布,藤条纵横林间,农民与山民平时采荞伐木,砍柴取暖,常于藤条蔓枝过手,练就荡藤攀索的本领,极喜爱荡秋千的活动。每年春节,山区,常在大榕树下捆绑篾索以成秋千;坝区,则在宽敞的坝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杆架绑扎秋千。最精彩的莫过于青年男女双双同荡,这时常赢来围观群众的戏耍逗趣。

饮食

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节吃蒸糕和凉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汤。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每客一包槟榔。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色菜肴。进餐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特色饮食

1.砂锅鱼与砂锅豆腐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蛋卷、腊干片、豆腐、玉兰片、肉圆等按比例与弓鱼(或鲤鱼)放入砂锅内,放好调料,文火炖制则成。若把主料鱼换成豆腐和少量卷心菜,则成砂锅豆腐。

2.乳扇是著名特产。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3.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4.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凉拌即可。

5.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白族的介绍有什么 白族的介绍百度百科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