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遗症有哪几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健康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老年人群中血管疾病的频发,使得心脏问题备受关注。作为与血管紧密相连的心脏,其疾病种类繁多,且老年人由于身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如心肌梗死等疾病。那么,心肌梗死后有哪些后遗症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心肌梗死后遗症有哪几类?
心肌梗死后的后遗症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功能减退
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进而引起心脏收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可能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
二、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脏电生理紊乱,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三、心绞痛
心肌梗死后的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绞痛的发生。心绞痛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四、心力衰竭
严重的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大面积坏死,引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需积极治疗。
五、心理影响
心肌梗死对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些心理影响可能长期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后遗症较多,且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至关重要。了解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如西医治疗中的预防冠心病、及时积极治疗先兆症状、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治疗等,对于减少心肌梗死及其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疗领域,对抗血栓的战斗从未停歇。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药物,就像是破解血栓的密码,被精准地注入体内,与病魔展开一场殊战。
这些英勇的“战士”必须被正确、迅速地使用。比如链激酶,需要在1小时内滴完100~150万U,同时还需要地塞米松预防可能出现的寒战发热反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要先推注10mg,再分两次滴完。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也有其独特的给药方式,先推注后滴注。而甲氧苯基化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APSAC)则需要与阿司匹林配合使用,并密切注意出血倾向。
这场战斗的成效如何判断呢?胸痛解除,抬高的ST段恢复或血清心肌酶CPK-MB峰值提前出现,都是好消息。冠状动脉内应用溶血栓药物也是一种策略,但需要有造影的设备和技术,且准备和操作过程可能会耽误给药时间。尽管如此,其疗效依然显著,用药量较小。
即使药物成功溶解了血栓,被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也并非百分百。未再通的血管还可通过PTCA使之扩张和再通。近年来,有专家主张直接使用PTCA使冠状动脉再通,认为再通率可达9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即使成功再通血管,心肌梗死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心脏破裂、急性心包炎和心功能不全等,都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中,心脏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猝死。室壁膨胀瘤虽然少见,但如果发生,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或栓塞。栓塞也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来自左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的破碎脱落。
心肌梗死:背后的故事与探索
当我们的心脏在跳动时,冠状动脉扮演着供血的重要角色。当冠状动脉出现动脉硬化时,其内腔会逐渐狭窄,导致心绞痛的出现。想象一下,当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被血栓阻塞可能是因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或饱餐心肌的血流会被完全切断,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这是一种严重的病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硬化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等。当这些基本病因存在时,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将会遭受严重且持久的缺血。尤其是在春冬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和气温变化大,这种病症更容易发作。常在安静或睡眠时突然发病,清晨6时至午间12时是发病的高峰时段。
老年人是这一病症的主要受害者,因为他们的冠状动脉可能已经硬化,导致供血不足。这种缺血和缺氧状态会引发心肌的结构性改变,最终形成坏死。大多数情况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闭塞引起的。有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会突然加重或病变部位的内膜破裂、出血、形成血栓,使管腔迅速完全阻塞。如果此时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就会导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形成心肌梗死。也有部分病例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
除了这些基本病因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也是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这可能会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次要机制则涉及斑块的破裂和内膜损伤引发的冠脉收缩与痉挛等。一些外部因素如心率、血压的突然变化也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涉及到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等多个因素。按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ACS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AMI在治疗和预后上也有差别。
从病理学角度看,冠状动脉的病变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北京的一项尸检研究显示,大多数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的狭窄有关。常见的血管闭塞部位和相应的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等。当这些部位出现闭塞时,会引发相应的心室部位出现梗死。这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病症,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心肌梗死的预防与病理过程解析
一、深入了解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中断,进而引发部分心肌坏死的一种病症。右冠状动脉闭塞可能导致左心室膈面、后间隔及右心室梗死;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则可能引发左心室高侧壁及左心房梗死;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则可能引发左心室广泛梗死。右心室及心房梗死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冠状动脉痉挛引发的管腔闭塞中,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粥样硬化病变。
二、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
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相关心肌开始坏死,开启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1-2小时内,大部分心肌呈现凝固性坏死,伴随间质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随后,坏死心肌逐渐溶解,形成肌溶灶,并逐渐形成肉芽组织。若心肌梗死涉及心室壁全层或大部分,会在心电图上产生Q波。心肌梗死可能引发心包炎症、心内膜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三、病理生理变化
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心肌梗死主要的病理生理表现。这些变化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梗死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可能出现心脏收缩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心肌收缩不协调等情况。射血分数降低,心搏量和心排血量下降,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右心室梗死则主要引发右心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四、心肌梗死的预防
1. 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避免搬抬重物,这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2. 保持精神放松,享受愉快的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3. 洗澡时要在适当的状态下进行,避免饱餐或饥饿时洗澡,水温宜适中。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4. 注意气候变化,尤其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要注意保暖或适当防护,以防冠状动脉痉挛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百科:心肌梗死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心肌梗塞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血流中断的疾病,从而使部分心肌因持续的严重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这种病症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以及心电图的进行性变化等。部分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梗。
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的产生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紧密相关。过去,心肌梗塞急性期住院病人的病死率曾高达30%,但随着临床治疗的不断进步,这一数字已经显著下降。例如,通过溶栓治疗,病死率已降至10%以下。在急性期,尤其是发病的第一周,病死率最高,对于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休克的患者,其病死率尤其高,其中休克病人的病死率甚至可以达到80%。
我国北京地区对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有53.4%的病人能够恢复一定的工作能力,其中45.6%在半年内成功恢复了工作。出院后因心脏原因而死亡的人数在第一年有7.7%,第二年3.7%,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分别下降到3.0%、2.7%和1.4%。但第六年和第七年的死亡比例略有上升,分别为3.4%和1.1%。这可能与疾病复发或其他因素相关,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
对于心肌梗塞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治疗同样重要。在饮食方面,患者不宜过饱,应选择易消化、含较少脂肪且少产气的食物,并限制钠的摄入量。给予患者必需的热量和营养,这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及时就医和接受专业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提高康复几率的关键。
相关医院推荐:
济源济钢医院、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隆尧友谊医院、上海安达医院、德阳友好医院以及芜湖协和医院等均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专业机构,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