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失眠久治不愈的睡眠陋习你占了几个
回首往事,我曾深陷失眠之苦,挣扎了九年。当我阅读了有关睡眠医学和科学的书籍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我治愈的道路。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治疗失眠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能对那些正在与失眠抗争的人们有所帮助。
失眠并非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其治疗的核心在于调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美国睡眠研究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共同推荐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一种无需药物和设备干预的有效方法。它旨在通过调整我们的行为来间接控制那些不受意志控制的睡眠问题。虽然某些方法可能违背直觉,但却是直接有效的。
在调整行为的道路上,我犯过许多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便是试图补觉。晚上没睡好,便想早上多睡一会儿,这种做法只会加重第二天的失眠困扰。睡眠需要积累足够的睡意,而补觉往往会减少清醒时间,导致正式睡觉时并不困乏。我们需要忽略第二天的疲倦感,将睡眠留到晚上休息。
另一个错误是瞎捉摸,不采取正规方法。我曾尝试各种零碎的方法入睡,心疼钱不去求医。这种零碎的方法可能暂时有效,却难以持续。熬夜玩手机也是一大忌讳。屏幕的辐射会抑制身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入睡时缺乏睡意。
除此之外,对睡眠的认知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总认为自己小时候的睡眠状态很好,便期望现在的睡眠也能如此。这种期望增加了对失眠的心理压力。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我们需要接受这一事实,并调整对睡眠的期望。当我们对睡眠有了正确的认知,便不会过分害怕失眠带来的问题。
还有一些陋习也需要我们注意:放不下执念、身体紧张不放松、拖延放任不管、过早上床以及对睡眠的认知错误等等。这些陋习都会加重失眠的程度。我们需要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心态、珍惜清醒的时间、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当我们做出这些改变时,失眠便会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那么赶快行动起来!去尝试认知行为疗法,相信失眠一定会得到改善。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对睡眠的认知。让我们一起走向健康的生活!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为何我们不选择平静度过一夜,而非在焦虑与挣扎中度过呢?面对生活中的反复挫败,有些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进入一种佛道般的从容状态。对于一些人来说,连续的挫折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发展为抑郁。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睡眠的时长,而是我们对睡眠不足的过度担忧。当大脑需要休息时,自然会引导我们进入睡眠状态。这时,我们需要避免焦虑情绪的干扰,让自己顺其自然地进入梦乡。
别再对过去的事情纠结不已,尤其是那些与睡眠有关的事情。没睡好又如何?第二天仍有机会补眠。总是想着如何弥补睡眠不足,或者试图寻找入睡的感觉,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困扰。放下这些纠结,接受现实,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许多人在失眠时错误地认为任何声音都会破坏他们的睡眠。这种恐惧其实是我们的思维制造的一个陷阱。事实上,声音是否影响睡眠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果我们不认为声音会干扰睡眠,那么它就不会成为问题。我们的情绪反应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即使声音存在,也不必因此而感到烦躁或不安。
过量的运动也会对我们的睡眠产生负面影响。在睡前两小时进行大量运动,甚至长时间跑步,会使我们的神经兴奋,不利于入睡。那种认为可以通过劳累自己而入睡的观点并不准确,反而可能使身体更加紧张和兴奋。
再谈谈完美主义。作为一个自我要求极高的人,我深知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这也导致我在睡前思虑过多,难以入眠。这种性格或做事方法虽然可能带来一些成就,但也让我在失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焦虑情绪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驱动力,但也可能是我们陷入失眠的源头。我们需要学会放下目标和结果,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体验当下,好的结果自然会到来。保持平静、不骄不躁的态度,走出失眠的困境,其实就这么简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现实,接受自己,就能找到摆脱失眠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