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性格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个体原因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议题,历经七十多年的研究仍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结论。特别是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行为不仅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还涉及到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同时受到家庭、社会等多重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多因素综合论的观点,将青少年行为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原因理解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生物和身体因素、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和意识因素等。疾病的原因并不孤立,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经济以及家庭学校的许多方面,是许多复杂和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方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因素在行为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行为与面部创伤、围产期损伤等密切相关。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行为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父母中,第二系三代家庭成员中的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缓和痴呆症患者明显多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对照组。攻击性是一种心理特征,被认为是行为障碍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冲动、寻找刺激等其他心理特征有着内在的生物学联系。
二、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
遗传因素在个体的行为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要确定哪些是由遗传决定,哪些是由社会和环境决定的很困难,但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子女的行为问题应显著增加。
三、生化变化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对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等单胺神经递质上。研究发现,这些神经递质在个人行为、外部环境及其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因素方面:
许多学者长期强调,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青少年行为障碍及其严重类型最为常见。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到成熟的中间过渡时期。家庭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抚养和管教儿童,帮助他们完成逐步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在学龄期和青春期,更是接受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性格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其置于整体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讨论和研究。重塑童年与青春:社会化的基石与心灵的塑造
在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犹如一颗嫩芽,正在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世界观开始逐渐形成,而社会角色的塑造和形成大多扎根于这段儿童和青少年的时期。
在父母的引导与培养之下,孩子们通过社会学习逐步接纳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他们逐步将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内化为自身个性的组成部分,将社会反对的行为模式转化为良心的驱动力,从而形成了约束自身行为的动力。青少年从原本的行为模式中汲取养分,逐渐塑造出独立的人格。每一个“自然人”都在逐步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完成这一社会化的过程。
尽管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成功完成社会化,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因为受到强烈的非社会因素影响,如家庭、学校等因素,导致行为出现偏差。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功能和影响对于社会的稳固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通过家庭成员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育儿与教育的功能,可以在家庭范围内违反或消除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行为约束,从而防止其扩散到社会,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的社会控制功能的有力发挥,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最基本的力量和根源。
对于不良、非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我们称之为“问题家庭”,这些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青少年的行为障碍有关。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行为障碍的青少年,预防和治疗措施、教育和行为矫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和学校的参与。主要的家庭环境因素包括:
1. 家庭严重不和谐;
2. 缺乏爱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3. 父母对孩子的监管缺失或无效;
4. 父母的管教方式过于严厉或不当;
5. 不良的社会交往;
多人口家庭(在中国指的是5人以上的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例较高。尽管社会因素在原因中总是起着主要作用,但个体的生理-心理机制也是不可忽视的。个人的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障碍,归根结底是通过个人大脑的物质过程形成的。
在这一进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与塑造,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