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航空被指歧视惯犯去年亏65亿
一、歧视争议:负面形象长期积累下的爆发
在公众的目光中,国泰航空近期因多起歧视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事件并非孤立,而是长期负面形象积累的一次集中爆发。
1. 多起歧视事件引发众怒
2023年5月的一起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CX987航班上,空乘人员公然嘲笑使用普通话的内地乘客,不仅取笑乘客将“毛毯”误说为“地毯”,更用粤语嘲讽“他们听不懂人话”。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涉事的3名空乘最终被解聘。而在此之前,已有多名网友反映国泰航空长期存在区别对待非英语或粤语乘客的行为,如空乘故意用英语或粤语刁难内地旅客,或对服务态度双标。民航业内人士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此类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2. 管理层应对争议面临挑战
面对公众的不满和舆论的压力,行政总裁林绍波虽然公开道歉并承诺整改,但其声明被指缺乏诚意。他所强调的“尊重不同文化背景”被许多观察者解读为避重就轻,未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甚至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罕见介入,要求国泰航空“不容再发生类似事件”,可见这一事件对香港社会形象的冲击之大。
二、财务困境:亏损加剧与市场信任危机
除了歧视争议外,国泰航空还面临着财务困境。2023年财报显示,国泰航空净亏损扩大至65亿港元,股价较历史高位接近腰斩,市值蒸发超460亿港元。
1. 亏损背后的原因
国泰航空的亏损主要源于疫情后复苏缓慢以及燃油成本上升等外部因素,但歧视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旅客流失,也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依赖香港市场的结构性风险
国泰航空长期占据香港航空市场80%的份额,但其歧视行为严重损害了内地旅客的信任。内地市场是香港航线的重要客源,一旦失去内地旅客的信任,将对国泰航空的业务造成巨大影响。国泰航空的经营模式对政策扶持的高度依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25年香港被曝斥巨资救助国泰航空,这也引发了舆论的质疑和讨论。
三、深层矛盾:文化认同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国泰航空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歧视事件和财务困境,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认同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企业文化的问题
国泰航空被指内部存在“殖民文化”的遗留问题。部分员工对内地旅客的偏见根深蒂固,导致服务标准与多元文化需求脱节。这也是一系列歧视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之一。
战略定位的偏差
尽管国泰航空提出“大湾区策略”,但其歧视行为与内地市场的文化包容性背道而驰,加剧了品牌与区域经济整合的割裂。如果国泰航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并重建旅客的信任,其市场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动摇。
国泰航空目前正面临形象修复和财务扭亏的双重挑战。只有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才能真正赢得旅客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