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一、会议召开纪实
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前行的历程中,我国教育界曾召开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们分别是于2012年和2015年召开的会议,这两次会议都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时间的洪流中回望,让我们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第一次教育信息化会议于2012年9月5日召开。这次会议的核心在于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特别强调的是,要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公平,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议部署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关键任务。这次会议犹如一场春风,唤醒了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热情与期待。
然后,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到第三次历史性的节点第二次教育信息化会议于2015年11月19日召开。这次会议结合“十三五”规划,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旨在提升教育质量,支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为了响应这次会议的号召,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推进成为了重点任务,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基础数据库以及完善学籍管理等系统的工作逐渐展开。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宣言。
二、核心政策与目标展望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有着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导向。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优先部署以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数字差距”,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发展导向则坚持以人为本、应用驱动的理念,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些核心政策和目标犹如指引灯塔,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三、实施成果与进展巡礼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在基础建设方面,全国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实现了学生、教师“一人一号”和学校“一校一码”的电子档案管理。学前教育、中小学学籍、中职学生、教师等信息系统也已经全国联网。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进步,更彰显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执着。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化手段,优质教育资源正逐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在创新应用方面,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等工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模式,为教育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会议深远影响
这两次会议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从政策层面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着“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形成了分阶段、多层次推进的路径。从实践指导层面来看,明确了“应用导向”的原则,强调了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深化融合应用的重要性。这两次会议不仅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和行动指南。它们的影响将长久地存在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