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缅北电诈公司的那段经历
介绍缅北电诈集团:从招募到逃离的真相之旅
一、招募与跨境过程
许多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诱人的职位,比如“游戏客服”、“技术顾问”、“贷款专员”等。这些职位往往伴随着高额薪水的承诺,例如“月薪过万”、“提成丰厚”等。这些承诺往往只是一个陷阱的开始。
有些人会被以“区块链技术顾问”的虚假身份诱骗,承诺在所谓的硅谷公司工作,骗取高学历求职者的信任。他们声称可以轻松月入3-5万,甚至利用熟人关系降低戒备心理。一旦踏入这个陷阱,受害者往往会被集中运送至云南边境,通过摩托车、徒步翻山等方式非法越境。这个过程全程有持枪人员的监视,一旦发现有人意图反抗或逃跑,就会遭受暴力威胁。
二、电诈公司的运作模式
这些电诈公司往往采用封闭式管理,工作地点常常选在烂尾楼、工业园区或私建楼房。这些地方门窗被焊死,24小时有持枪人员巡逻,给人一种压迫感。私人手机和证件被没收,受害者与外界完全隔绝。
电诈公司内部分工明确,有专门的技术组、话务组和养号组。技术组负责开发钓鱼网站、虚拟币洗钱通道,甚至使用AI伪造语音视频;话务组则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客户”,按照话术本扮演各种角色,如“公检法人员”、“恋人”等,诱导对方转账;养号组则负责运营虚假社交账号,发布美女视频、鸡汤文案,积累信任,为诈骗铺垫。
对于未能完成每日20万KPI的员工,电诈公司往往会采取暴力管控,如殴打、关水牢、罚跪玻璃碴等。而那些试图逃跑的人,往往会被当众打断腿或与狗同笼,以儆效尤。
三、个人经历典型片段
新加入的员工往往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培训,背诵数百页的话术本,学习如何制造恐慌或建立情感依赖。他们被教导如何以“低息贷款”、“投资理财”等为诱饵,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APP并缴纳“保证金”。为了增强欺骗性,他们甚至会伪造海外场景,如泰国海景、KTV包厢等。
在这个环境中,人们会经历极大的心理煎熬。他们目睹同行因反抗遭酷刑,长期处于恐惧与麻木状态。部分人因良心谴责试图消极怠工,但迫于暴力威胁被迫继续行骗。
四、逃离与结局
逃离电诈集团并非易事。许多人尝试多次逃亡均告失败,甚至被抓回后遭受毒打致重伤。随着中缅泰联合打击行动的加强,部分人员得以被警方解救并遣返。回国后面临的是因参与诈骗、偷越国境等罪名被判刑的命运,刑期通常在1-3年。
案例共性
1. 法律意识薄弱:许多人初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误以为“养号”只是灰色产业。
2. 幸存者偏差:成功回国的人往往是被警方解救或缴纳了高额赎金的人,而更多的人至今仍被困。
这个真相之旅充满了危险和煎熬,但希望通过揭示电诈集团的招募、运作、逃离等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增强法律意识,避免陷入类似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