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属于家庭中的)

生活常识 2023-04-16 21:27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公德的基本特征孩子也是社会人,公德意识要培养。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在家学习后,大量时间在社区公共空间度过。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如少数学生无视交通安全、排队拥堵、破坏公共设施、乱扔垃圾、歧视特殊群体等违背公共道德的行为,给社区公共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其实中小学生在公共场所表现不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疫情凸显了这些问题。各方都应重视这一点,共同努力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追寻少数学生不当行为的原因,大约有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道德教育意识淡漠。道德成长需要重要他人的示范和引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他人。,目前家长可能更注重学习成绩,而倾向于忽视孩子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成长。,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没有给孩子形成好的榜样。有远见的父母会鼓励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关心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如果父母只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钱”的职业,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孩子的公德教育需要从家庭开始,家长需要更大的格局。

第二,学校对社会公德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顾名思义,社会道德发生在现实社会中。学校虽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但其相对纯粹的象牙塔属性决定了学校与现实社会还是有区别的。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社会道德和行动原则的知识可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践和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的实践。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所以学校里的“好学生”不一定是社会上的“好孩子”。

第三,社区建设缺乏德育管理。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停留在事务管理层面,很少触及公序良俗教育。目前很多小区只是陌生人的聚集地。人们在社群中的公共交往行为会受到道德舆论的影响,但由于更为陌生,他们没有意愿和义务去督促对方的道德成长。无论有小冲突还是大冲突,他们都很少考虑当事人的道德教育。

同样,中小学生在公共场所统一或离开道德的行为,要么被表扬,要么被说“谁的熊海子!”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触动孩子,但很难形成长期教育和约束的舆论场。

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家校社需要共同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德意识。.中小学生社会公德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既可以发挥各自的功能,又可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真正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教育机制。

是家庭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来源和基础,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要对孩子的公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平时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彰显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家庭教育故事,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滋养和影响。也要教会孩子辨别和 社会上一些功利和自私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发挥自己的教育专长,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和兴趣,为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公德意识普遍处于他律水平,他们会主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惩罚。学校要结合这样的特点,既强调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又要帮助学生清楚地知道具体的社会公德要求是什么,违反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目前,我国和新加坡一样,还没有制定详细、严格的社会公德法律,比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乱涂乱画、攀援花木等行为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但至少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学校也要让学生知道,社会道德中的利人之举必利己,教会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实现“你要为别人出头,你就要成就别人”的道理。

构建陌生人社会中的熟人社区,形成微观的道德舆论场。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导致了社群的陌生性,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评价作用往往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社区可以借鉴传统的“道德劝导、过失规制、风俗习惯交汇、患难同情”的村约精神,承担一定的教育功能,开展与公益和个人美德相关的习俗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公益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道德约束,逐步形成强大的微观道德舆论场。

社区还可以建立居民公德评价和奖惩制度。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将社区对中小学生日常公德的评价纳入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让社会公德的评价结果真正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真正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重大项目“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学混教改革研究”(GYA202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3010 2020年12月10日第9版

作者牛楠森

如何通过突出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来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