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演变及楷书艺术发展史心得(【每日学书】书体简介之楷书)
楷书为什么叫楷书 【每日学书】书体简介之楷书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至于创始人,有人说是东汉末年的刘德升、有人说是钟繇、有人说是张芝和卫夫人,但历代多数书家认为是王次仲。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形体方正,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大致经历四个时期,秦汉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发展期、隋唐五代繁荣期和宋元明清守成期。
钟繇《宣示表》
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唐代的楷书,如唐代国势兴盛一样,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魏碑《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
按大小分,楷书一般分大、中、小楷。1至3厘米的为小楷,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之间的为中楷。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其笔意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书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一般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星凤楼版)
初学书法先学楷书的基本考量。楷书发展一千多年来,成为书法的典范、楷模,是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泛、最实用的书体。初学者之所以要先学习楷书,在下愚见一是历史书家所共认。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当求平正,既只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苏东坡在《书说》里也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他又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这充分说明,初学楷书的重要性。二是当代书法主流所决定。目前楷行草已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从社会价值来讲,楷行草更实用,更容易书写;从审美角度来讲,楷行草一脉相承,更艺术,更流畅;从书法角度来讲,楷行草的法度更严谨、更完善。楷书中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含有非常丰富的笔法知识,如果缺少必要的楷书基础,写出来的行草就会过于飘浮,可以说楷书基础不扎实,行草书很难达一定高度。三是楷书书体特点所决定。楷书法度化、规范化,没有行草的游丝引带,笔画相对独立,写起来速度较慢,能够照顾初学者的行笔特点,非常适合初学者临摹掌握。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不能机械教条、死板的遵循书体发展规律来,只有适合我们消化的才是更好的。
赵孟頫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古人说“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可见,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文征明79岁小楷《千字文》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元赵孟頫。欧阳询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柳公权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赵孟頫的著名楷书帖有《帝师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妙严寺记》《仇锷墓碑铭》《杭州福神观记》等。经典小楷名帖有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文征明《千字文》《草堂十志》、赵孟頫《汉汲黯传》、钟绍京《灵飞经》等。
流动的楷书是哪种书体 各种楷书书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