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防治常见误区解析与警惕:专家指导,避免误诊误治,2025年最
痛风:认知误区与正确治疗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代谢紊乱。大多数患者及少数医生对痛风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导致诊断与治疗的延误。
一、痛风的诊断误区
1. 血尿酸高就一定是痛风吗?
虽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特征,但并非所有血尿酸高的患者都会发展为痛风。诊断痛风还需结合关节炎症状及其他临床指标,如某些患者可能是骨关节炎或其他关节疾病。
2. 血尿酸低于标准值就排除痛风吗?
部分痛风患者的血尿酸值可能低于标准范围,尤其是那些间歇性出现关节肿痛的患者。对于这类患者,应反复检测血尿酸,并在排除其他关节疾病的情况下,尝试进行诊断性治疗。
3. 只有中年男性才易患痛风吗?
虽然中年男性是痛风的主要受害者,但随着饮食中的嘌呤含量不断升高,痛风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青少年甚至绝经后的女性也有可能患上痛风。
还有以下几个诊断误区需要注意:
只考虑痛风以外的疾病,而忽视痛风的诊断可能性。
认为喝白酒不会引发痛风,实际上白酒中的乙醇同样会延缓尿酸排泄。
误以为痛风发作时尿酸值一定高,实际上有约30%的痛风患者血尿酸值在正常范围内。
二、痛风治疗误区
1. 痛时才治疗,不痛就停药
这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误区。痛风是慢性病,需要在缓解期进行规范化治疗,否则病情会反复发作,造成严重后果。即使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也需要对尿酸水平进行根本控制。
2. 过度依赖饮食控制
虽然饮食控制是治疗痛风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患者认为单靠饮食控制就能控制病情,事实并非如此。尿酸水平上升的原因既有内源因素也有外源因素,饮食控制只能解决其中的20%。除了饮食治疗外,还需要接受降尿酸的药物治疗。
痛风治疗中的六大误区
许多患者在痛风治疗的道路上,因误信一些治疗观念而走入误区。今天,让我们揭开这些误区的真相。
误区三:痛风石必须开刀治疗
有些患者一听到痛风石就急于手术,然而吕教授指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果术后尿酸水平依然高居不下,痛风石可能会再次形成,而且手术切口的愈合也会相对较差。反之,如果能够先把尿酸水平降下来,痛风石会逐渐软化,有望被身体自然吸收。
误区四:只关注关节痛
专家提醒,治疗痛风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关节疼痛。肾功能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出现关节疼痛,但肾功能已经受损。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发展为尿酸性肾病甚至尿毒症,其危害远大于关节疼痛。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测,通过肾脏B超观察肾脏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尿酸结晶或肾结石。
误区五:久病成医,自行用药
有些患者因多次痛风发作而自行购买药物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痛风的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秋水仙碱”虽然曾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但其毒性较大,且起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因此患者自行服用风险极大。现在,秋水仙碱在世界范围内已不再是一线药物。虽然在中国还可以使用,但剂量极小,患者绝不能购买秋水仙碱自行治疗。
误区六:服药就能清除痛风石
有些患者认为只要服药,就能清除痛风石。实际上,痛风石并不能被药物完全溶解。关键是通过控制痛风的发作频率来防止痛风石的继续生长。如果痛风石影响关节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对于反复发作的痛风石,可以采用针刀镜下的微创清洗冲洗,以彻底清除关节及周围的尿酸盐晶体。
温馨提示: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饮食以素食为主。预防痛风发作的关键是保持体重、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喝水、禁止饮酒以及减少盐分摄入。痛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避免错误的药物治疗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痛风防治必读》)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走出痛风治疗的误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