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室性心动过速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一。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感受到心悸、胸闷、胸痛,甚至晕厥。其典型特征为突然发病,症状可能表现为治疗或自我限制后突然消失,伴随着心率加快和精神不安、恐惧等情绪。对于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只在体检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才被发现。
在体征方面,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轻度不规则,第一、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随心跳变化。如果房间完全分离,第一心音强度会经常变化,颈静脉出现间歇性巨大a波。当心室跳动逆传并持续夺取心室时,颈静脉会出现有规律而巨大的a波。
室性心动过速可以按照发作方式进行分类。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由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组成,通常发作时间超过30秒。心电图特征包括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频率在120-180次/min之间。根据心电图QRS波群的形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和双向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在发作时,心电图同一导联上会出现三种或三种以上的QRS波群。其中,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发作前QT间期延长,QRS波群沿着基线上下扭转,每个周期的QRS波幅呈现为正弦曲线图。双向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出现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身上,例如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或洋地黄中毒等。患者的基本心律常为心房颤动,发作时心电图的同一导联上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会交替发生正负相反的变化。
除了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还有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律失常是心室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加,暂时控制心室的心动过速,常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根据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血流动力学和预后,还可以将其分为良性室性心动过速、潜在的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每种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都伴随着显著的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和晕厥等,这些都可能指向心脏猝死的高风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关注以下几种常见情形:
A.在没有梗死证据的医院外发生的猝死复苏者,多数被诊断为冠心病。
B.结合了梗死或扩张性心肌病的单形连续性室速,也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
C.特发性室颤则呈现出遗传倾向,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这一病症需要特别关注。
D.关于Brugada心电图综合征,其QT间期正常,但伴有右束支阻滞和右胸前导联(V1~V2)ST的变化。尽管心脏超声、心室造影甚至心肌活检未能发现异常,但在年轻健康人群中仍较为常见。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准确诊断,我们依赖多种心电图技术:
1. 心电图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可靠方法。通过观测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心率、房间分离、心室捕获等现象,可以准确判断病情。特别是QRS波群的形态特征,不仅可以判断室性心动过速的定性价值,还可以大致判断其起源点的位置,初步定位的准确性高达80%以上。
2. 动态心电图能够检测到常规心电图中难以发现的心动过速,对于反复晕厥的患者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确定是否有室性心动过速,了解室性心动过速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其他心律失常和ST段变的关系。
3.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在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希氏束电位,分析从希氏束电位到心室电位的间期,可以识别室上速和室速。应用程序电刺激技术可以在大约95%的持续单形室速患者中诱发与临床相同的室速。对于冠心病患者,室速和持续室速比非冠心病更容易诱发。
对于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其相关心脏疾病,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而心电图技术,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检查等,都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诊断信息和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