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盂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尿常规检测揭示,当镜检发现白细胞数量增多时,病变可能已在上尿路蔓延。尿液中可能出现白细胞(或脓细胞)管型,预示着上尿路病变的存在。红细胞数量也可能增加,甚至可能出现血尿。尿蛋白水平虽可能升高,但通常低于2.0g/d,多为小分子蛋白。若肾小管功能受损,则可能出现尿比重降低,晨尿pH值升高等现象。
尿中白细胞排泄增加是尿路炎症的重要信号,其出现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无症状菌尿症中的脓尿发生率约为37%。当白细胞排泄超过5/mm3时,应引起关注。脓尿与菌尿密切相关,可作为初筛的重要方法。使用白细胞酯酶试纸法,对预测镜下菌尿和阳性尿的敏感性可达100%。
在抗生素或化疗药物的影响下,无菌性脓尿可能会出现。这一现象也可能与肾结核、结石、镇痛剂滥用、少数需氧菌和厌氧菌感染有关。无菌性脓尿还可见于衣原体尿道炎、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等尿路损伤情况。
在不伴随脓尿的尿路感染中,可能的原因包括药物和再生障碍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肾集合系统的远端感染性病变(如肾皮质脓肿),以及梗阻性尿路疾病。
白细胞尿并非尿路感染的常见特征,连续几次尿标本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也不确定。不应将白细胞视为无菌尿的证据。脓尿的发生取决于尿流量和尿液pH值。在进行尿细菌计数时,一般推荐检查晨尿标本。
白细胞管型是上尿路炎症性疾病的可靠证据,它在活性肾盂肾炎中很常见。对于管型计数,必须使用新鲜尿液标本。
镜下血尿并非细菌感染的可靠证据,而无蛋白尿也不能排除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大多数尿路感染患者的尿蛋白排泄量通常小于2.0g/24h。
对于尿细菌检查,有意义的菌尿是指通过膀胱穿刺直接取得的膀胱尿中证实有细菌繁殖,或者取中段尿培养计数大于105/ml。尿路梗阻、排尿频繁、标本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培养结果。但如果连续三次得到相同的结果,其诊断价值会显著提高。根据临床需要,还可以进行高渗培养、厌氧菌培养和真菌培养等。培养阳性时,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选择抗菌药物。
在留取尿液标本时,方法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首选早上第一次中间尿,其次是导尿和耻骨膀胱穿刺等方法。对于老年人或有尿失禁的情况,可以使用外套管收集标本。标本取出后应立即培养,若无法立即培养,应存放在冰箱中。
近年来,尿细胞计数多用于慢性期的诊断,特别是当尿常规无明显异常,多次尿培养无阳性结果时。急性期可进行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检查,慢性期则可见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轻微减少。
血清学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较大意义,如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和识别尿细菌的血清等。肾功能检查在慢性期也很重要,包括观察肾浓缩功能、酸化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等。通过这些检查,有助于对尿路感染进行定位诊断,并区分复发与再感染。对于慢性或长期治疗不见好转的患者,一系列的X线检查成为了探究病因的关键。针对尿路状况,我们可能会进行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以及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在患者排尿时还会进行膀胱输尿管造影,目的是为了观察是否存在梗阻、结石、输尿管狭窄等问题,也可洞察肾下垂、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这些检查不仅能够展现肾盂和肾盏的形状,更可一探其功能状态,为识别肾结核和肾肿瘤提供线索。在慢性肾盂肾炎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观察到肾盂的轻微扩张或杵状变形,甚至可能看到疤痕畸形。当肾功能不全时,我们需要谨慎使用碘造影剂,采用静脉快速滴入的方式,并使用2倍或3倍的剂量。但这样的检查有可能进一步影响肾功能,因此我们需要多次拍摄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肾血管造影能够揭示慢性肾盂肾炎的小血管扭曲情况。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探究,肾脏CT扫描或核磁共振扫描也是可选的方法,用以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同位素肾图检查则是一种独特的手段,它让我们能够了解肾功能的状态、尿路是否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以及膀胱内是否有残尿。在急性肾盂肾炎的情况下,肾图的特征表现为高峰后移,分泌段比正常延迟0.5~1.0min,排泄段缓慢下降。而慢性肾盂肾炎则可能表现出分泌段斜率降低、峰顶变钝或变宽并向后的现象。虽然这些变化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但它们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线索。
至于超声检查,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简单的检查方法,它能够筛查泌尿道发育不全、先天性畸形、多囊肾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超声还能发现肾动脉狭窄、结石、肾盂积水、肿瘤以及前列腺疾病等导致的肾脏大小不均等问题。它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患者的疾病。
每一项检查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患者而言,全面的检查是明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而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准确、最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