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衰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病状态,表现为进行性肝损伤、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颅内压升高以及出血等症状。由于病因多样,患者还会表现出原发疾病的症状。
肝衰竭的分类尚未统一,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暴发性肝衰竭、晚发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暴发性肝衰竭通常在患急性肝炎后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包括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晚发性肝衰竭则是指肝病发病后一个月内出现的肝性脑病或其他肝衰竭综合征,其症状比暴发性肝衰竭更为严重。慢性肝衰竭则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逐渐恶化导致的。
临床表现上,肝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进行性肝损伤的症状,如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黄疸也会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特别是肝右叶明显。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水肿和腹水,呼气带有肝味等晚期不良预后的迹象。
肝性脑病是肝衰竭患者的常见症状,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肝功能衰竭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了肝性脑病的速度和程度。肝性脑病的症状分期包括前期、昏迷前期、木僵期、昏迷和觉醒期。每一期的症状都有所不同,且前后期的临床表现可以重叠。
肝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颅内压增加和出血现象。颅内压增加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可能导致肢体僵硬、扭曲,病理反射呈阳性等。出血现象则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严重的可能导致休克或加重肝性脑病。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了解其分类和临床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当儿童的肝脏遭受重创时,其身体内的糖原分解功能会受到严重削弱。这时,孩子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如呕吐、无法进食,导致肝糖原的储存急剧减少。低血糖有可能在昏迷状态下被忽视,因为两者的症状相互交织。早晨,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手脚冰冷,出冷汗,血压偏低,偶尔还会出现痉挛。如果整晚没有通过静脉为孩子补充葡萄糖,他们极易陷入低血糖的危机。
在肝衰竭的晚期,可能会出现一种名为肝肾综合征(HRS)的严重并发症。如果肝病的状况还有逆转的可能,那么孩子的肾组织可能只是轻微损伤或完全正常。但在肝衰竭的情况下,HRS的发生率高达30%~50%,且死亡率极高。常常在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感染后,无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强利尿药反应。诊断的关键包括:少尿或无尿、氮血症(血肌酐水平升高)、早期肾小管功能正常以及扩容效果不明显的特征。需要警惕的是肾前性氮质血症的可能性,通过扩容可以迅速纠正。
肝衰竭的儿童更容易并发感染,其发病率较高。菌血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可能并发肺炎、胆道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病原体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也不乏链球菌或厌氧菌感染,甚至有时会发现真菌感染。虽然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等临床表现,但局灶性症状却不易察觉。这时需要仔细检查,及时对血液、尿液、腹水等体腔液进行培养,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儿童在特定情况下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低钾血症。其原因可能包括呕吐、无法进食、大量使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以及醛固酮的增加、大量葡萄糖的输入等。低钾也会引发代谢性碱中毒,进一步促进氨的产生。低镁血症也可能发生,其症状类似于低钙症状,如肌肉兴奋性增强、手脚抽搐、妄想等。持续的低钠血症可能表明细胞溶解坏死,预示着不良的预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也可能是由于补液不当引起的。
对于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患者必须在8周前无肝病表现,出现符合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肝臭等症状。常规血生化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必须显示肝功能障碍,如早期血清转氨酶值显著增加、凝血酶原期显著延长等。
治疗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的病史,如肝损伤、接触毒品或药物等。这些可能加剧临床消化道症状,加深黄疸,使肝进行性缩小,出现脑病迹象和出血。为了早期明确诊断,我们需要结合血清学、超声波、脑电图等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