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期末不考英语
上海市教委近日推出新的小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2021年起,这一改革逐步展开,其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以下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改革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和形式。在三至五年级,期末考试将仅包含语文和数学两科,英语学科被调整为考查科目,不再纳入期末考试的范围。这样的调整意味着小学生将不再为英语考试而过度焦虑。对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期末仅允许非书面形式的考查,一年级更是严禁书面测试,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考试形式与评价方式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区或全学区的学科统考被禁止,学校也不得组织联考、月考等统一测试。所有学科的考查都采用了等第制评价,弱化了分数竞争,转而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种评价方式更为灵活,特别是对于英语等非考试科目,可以通过实践性活动如“游园会”等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减少书面测试的压力。
此次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精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低龄阶段过度应试化。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城市,通过弱化英语的考试地位,引导基础教育回归母语和核心学科。虽然初中及以上阶段仍保留英语考试,但未完全退出主科地位。
家长和社会对此次改革反应不一。许多家长支持这一改革,认为小学阶段强化语文基础更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避免孩子过早陷入英语应试压力。也有部分家长担忧小学阶段的英语弱化会影响孩子初高中的衔接,特别是在中高考英语权重未降低的背景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并非空中楼阁。上海自2012年起就逐步规范考试管理,包括取消月考、减少低年级考试等。此次调整是前期政策的延续与深化。未来是否进一步弱化英语学科地位,还需结合中高考改革动态进行观察。
此次小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是上海市教委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全面发展。我们期待这一改革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